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汽車 » 2019年新能源汽車下滑

2019年新能源汽車下滑

發布時間: 2022-10-05 06:26:39

① 中汽協:2019年汽車銷量2576.9萬輛,同比跌超8%

[億歐導讀]?2019年12月,與上月相比,汽車產銷延續了增長態勢。其中,商用車表現明顯好於乘用車。乘用車銷量依然下降,市場需求下滑態勢沒有明顯改變。

(2019年全國規模化運營商)

編輯:楊雅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② 乘聯會發布數據,2019年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批發量同比增長5.1%

1月9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乘聯會)公布了2019年全年的產銷數據。在新能源領域,2019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批發量為106.0萬輛,同比增速為5.1%。其中,1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3.7萬輛,環比增長73.5%,同比下降15.1%。

解讀:能夠保住整體正增長還是很不容易的。

由於補貼退坡的影響,中國的新能源市場進入2019年下半年一直在同比下滑。

12月純電動乘用車批發11.9萬輛,同比下降8%,環比11月增長76%;1-11月的純電車用車批發量為73.1萬輛,全年純電動汽車約為85萬輛,佔比超過80%。

12月插混車型批發銷量1.5萬台,1-11月插混車型累計銷量19.1萬台,全年累計銷量約為20.6萬台,插混車型在新能源中佔比為20%。

從車型上來看,相對於2018年,A00級純電動份額從49%下降到26%,A級電動車從33%上升到56%,A級電動車超越A00級電動車成為市場份額最大的車型。

全年銷量表現較好的新能源車型(含插混)為:
A00級:寶駿E100、奇瑞eQ、長城歐拉R1;
A0級:比亞迪元EV;
A級:北汽EU系列、帝豪EV、比亞迪e5,廣汽的Aion S表現也不錯;
B級:唐DM、帕薩特插混、蔚來ES6;
C級:寶馬5系插混、蔚來ES8。

以上險數分析,1-11月,累計上險的純電動個人用戶車型共有約25.9萬輛,占純電動乘用車上險總數的46%;營運類車型19.74萬輛;非營運單位上險的車型為10.64萬輛。

全年純電動終端個人消費佔比可能不足5成,個人上險數又以北京、深圳等限牌城市為主;運營車輛上險,廣州、深圳、杭州較高,均超過1萬輛;非運營單位上險,保定、柳州表現較突出,分別對應寶駿、歐拉的產地。

純電動市場仍然存在個人消費仍以限牌城市為主,個人消費在總體銷量中佔比過低的問題。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③ 新能源車首月銷量大幅下滑,比亞迪與北汽跌幅過半

很明顯,2020年的開局並不友好。不過,由於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多家車企銷量出現下滑實際上也在預料之內。中汽協表示,1月車市正值汽車市場淡季,再加上12月營銷活動的透支市場,導致1月客流減少,汽車市場需求量下滑,新車的交付量也將進一步下降。此外,由於疫情的持續蔓延,車企延長復工將導致汽車產量和銷量的下滑,不過中汽協也認為,目前是汽車銷售的真空期,疫情對整體車市的影響還是很有限的。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④ 充電設施增加18%,為何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卻下滑4%

隨著2019年3月份新的補貼政策發布,加大了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而根據中國電動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41.1萬台,同比增加了約18.1%。而在2019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20.6萬台,同比下降約4%。充電設施增加18%,為何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卻下滑4%?

3.市場的調節

其實在過去的2019年,不僅僅是新能源汽車銷量下滑,傳統燃油車也不例外。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跟市場的自我調節也有很大的關系。而補貼金額下降,也是為了將新能源汽車更好的推向市場,由市場進行調節,優勝劣汰,才能夠促進行業的發展。

寫在最後

在過去的2019年充電設施增加了約18%,但是新能源汽車銷量卻下滑了約4%,文青認為是由於政策影響、新能源汽車自身弊端存在以及市場的調節導致的。所以新能源汽車行業要想更好的發展,還需要提升技術支撐,這樣才能夠走得更遠。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⑤ 一腳急剎,連續十年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何戛然而止

文/十一

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生產、銷售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較2018年分別下滑7.5%和8.2%。其中,乘用車產銷?2136.0萬輛和2144.4萬輛,同比下滑9.2%和9.6%。雖然中國汽車產銷量依舊蟬聯全球第一,但是國內車市繼2018年出現28年來的首次下滑之後,國內汽車產銷量連續2年下滑。

值得關注的是,受到宏觀經濟壓力、補貼大幅退坡等因素影響,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完成124.2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分別下滑2.3%和4.0%。這是我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這10餘年來,年產銷首次出現負增長。未來形勢更加嚴峻。

就在2019年底,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在12月3日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文件中明確提到了一點——到2025年時,國內新能源車的銷量要達到車市總體銷量的25%,智能網聯汽車銷量佔比達30%。

誠然,連續十年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首次下滑,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在【汽車維基】看來並不算一樁壞事。

首先,與德國市場相比,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規模早已邁入「百萬級」,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是大勢所趨,符合發展規律,也是產業共識。其次,伴隨著補貼的退坡,對於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環境的優化製造更多有利的氛圍。車企如果想要做到穩定市場預期,扭轉2019年新能源汽車下滑的局面,便需要加快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投入,快速降低成本和售價,提高新能源汽車相比燃油車的競爭力,以這樣才能實現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轉變,最終呈現出穩定且快速的發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⑥ 2019年汽車銷量多還是少

目前,中國汽車產銷已連續十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汽車產銷大國。國內汽車產銷持續增長,汽車保有量也逐年增加。中國汽車保有量佔世界汽車保有量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中國已從一個汽車小國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其所有權正在迅速趕上發達國家。

總體而言,中國汽車產業景氣指數ACI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處於過冷區間,汽車產業處於低運行狀態,產銷都處於低產狀態,第四季度反彈至降溫區間,產業運行趨於好轉,汽車市場開始回溫,產量、銷量提升。

⑦ 2019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全年或現負增長

沒有想像中的金九銀十,可能也不會迎來往年顯著的翹尾效應,數年來漲勢迅猛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在2019年甚至有負增長之虞。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9年1-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09.3萬輛和104.3萬輛,同比增幅僅有3.6%和1.3%。而11月的銷量還有沒超過10萬輛,同比跌幅超過四成,已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如果12月仍然不能止住頹勢,全年銷量負增長幾成定局。7月份成為一道分水嶺。2019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依舊保持快速增長,6月份銷量漲幅甚至一度超過80%。7月開始形勢急轉直下,同比降幅逐步擴大,從3.8%、21.7%、34.8%到10月份已呈腰斬之勢,達到46.0%,11月份才略微收窄(見圖表1、2)。從2010年新能源汽車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銷量幾乎一路走高,即便是近幾年國內汽車行業進入微增長時代,到2018年甚至迎來了當時28年來的首度新車銷量下滑,新能源汽車也一直是相對低迷的整體車市中的一抹亮色。它為何會在2019年出現前所未有的「五連降」?當前的市場形勢是在哪些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市場格局正發生怎樣的變化?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

按照之前國家規劃好的排放標准升級時間表,從2019年7月1日起,國內開始正式實施國家第六階段排放新規,即從7月1日開始,國五排放標準的新車停止上牌登記。有些城市甚至採取了提前實施的措施。

但一份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2019年4月下旬公布的《2018年汽車經銷商生存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經銷商新車銷售幾乎無利潤可言,而庫存預警又連續17個月居高不下,其中「國五」車型壓庫嚴重。對於經銷商而言,大幅降價促銷成為快速清理庫存車的必然選擇,市場上在5、6月份甚至出現「買一輛送一輛」的打折法。

這種降價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不少消費者的購車選擇,即從打算購買新能源汽車轉向購買超低價格的國五傳統燃油車。而有的消費者面對這種情形更加迷茫,繼續觀望。

「新能源汽車其實也受國六標準的制約,很多企業受到國六標準的沖擊,導致傳統產品跟不上,老產品又必須清庫,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崔東樹認為,國六標準的實施推動了行業的快速清退的過程,一些合資企業特別是不少自主品牌車企受到嚴重影響。插電式混動車型在10月份出現同比下降44%的情況,也是受到這一政策的後續影響。

3.第三個政策因素則與正在實施的「雙積分」政策相關。一些業內專家指出,當前正在實施的「雙積分」政策沒有發揮預期的巨大「威力」。

發布於2017年9月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雙積分」政策),被業內視為補貼退出後鼓勵車企繼續生產新能源車的接檔政策,意在通過積分交易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推廣。該政策對年產量或進口量達到3萬輛以上的企業提出了明確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2019年度、2020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徐長明曾表示,新能源汽車未來如何波動式發展,取決於雙積分政策所發揮的作用。如果不嚴格執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發展將充滿疑問。

從目前來看,雖然「雙積分」政策的促進作用已經開始顯現,但無論是當前表現出來的積分交易價格,還是在倒逼車企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投入、推動擴張市場份額的力度上,業內一些專家都認為略顯不足。2018年,新能源汽車雙積分交易金額超7億元人民幣,每分僅850元,預計2019年年末將上升到2000元以上。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明確指出:「現在的『雙積分』政策效率是不高的,應該研究調整『雙積分』政策的實施方案,通過『雙積分』政策來保障實現電動車佔比逐年上升的目標。」

2019年是「雙積分」政策實施的元年,工信部已經兩度調整,並拿出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目前「雙積分」政策還在調整完善之中。據了解,本次修改意在引導節能汽車的多元化發展,給車企的新能源積分考核和來源要求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以求對行業發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第二,從消費市場來看,2019年主要有三重因素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和信心。

1.近年來宏觀經濟的持續下行已經影響了整個國內汽車市場。

國內一些經濟學家指出,對汽車等行業而言,當前面臨的一個嚴峻形勢就是國內消費受到了嚴重擠壓,居民的家庭資產負債出現嚴重問題,打擊了居民的消費信心和能力。在購車補貼大幅退坡的疊加影響下,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難以像往年一樣獨善其身。北汽集團營銷業務委員會產品與商業模式創新中心市場研究部部長趙新智也分析認為,因為很多家庭是第二輛車用戶,隨著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下降,導致購買力不足。

2.從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頻發的新能源汽車起火等安全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普通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顯示,從5月到8月,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在已查明起火原因的車輛中,41%的車輛處於行駛狀態、40%的車輛處於靜止狀態、19%的車輛處於充電狀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分事故車輛使用的是三元鋰電池,佔比達86%。

近三年的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持續提升對續航里程和能量密度的要求,一年一個台階快速升級。為了達到補貼的標准,車企多採取高能量密度電池,但驗證工作嚴重不足。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品續航里程已有大幅提高,但隨之帶來的安全隱患也逐漸顯現。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要求召回33281輛新能源汽車。另據了解,因動力電池問題而召回的車輛佔比近兩成。

3.目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車型的保值率狀況堪憂,而保值率恰恰是消費者購車時重點考量的因素之一。

中國汽車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員會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汽車保值率報告顯示,多數目前在市場上熱賣的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1年的保值率就已經低於50%,續航能力在300公里以下的更是僅有兩、三成。即便是表現最好的特斯拉MODELX,1年保值率僅為67.46%,其次分別為特斯拉MODELS與蔚來ES8,它們的保值率分別是65.32%與51.28%。

「新能源汽車銷售量下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殘值率低,而且還需要專業人士對其動力電池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才能定價。即便是電池使用狀況還可以,但是二手車買家不認賬,新能源二手車的價格也提不起來。」崔東樹表示,這種情況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經銷商不好出手,回收的時候會把價格壓得很低,車主不接受便會私下交易,對二手車市場和新能源二手車的流通都十分不利。

以上三點因素,加上政策的變動及不確定性,讓更多消費者暫停購買計劃,處於觀察和觀望狀態。

第三,從供給端看,一些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生產動力轉弱,減少了對市場的產品供應。

國內一家整車廠銷售負責人甚至表示,「從單車成本而言,目前是賣一輛虧一輛,有的已經暫時停賣了。」在2019年3月25日之前,有的純電動乘用車單車補貼可拿到7.5萬元,到6月26日前已經降到4.5萬元,之後繼續降到2.5萬元。崔東樹分析指出,這個調整期給企業帶來的巨大壓力是難以承受的,也導致了現在艱難的困局。

據趙新智透露,相對於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退坡幅度達60%-80%。這加大了企業的成本壓力,因此必須對低價車限產、提價。

市場格局演變:傳統自主車企份額跌破9成

歷經數年發展,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正打破原來的局面,各參與方、各種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力量對比也正在變化之中。

在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外資品牌的較量中,傳統自主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絕對優勢正受到沖擊。

「2019年可能是近年來傳統自主品牌車型佔比首次低於90%的一年。」近日,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2019年會長、中海同創集團董事長李金勇在2019中國車商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國內合資品牌純電動車型已經逐漸進入市場,造車新勢力的產品佔比達到9%,也逐步成為市場重要參與力量。

從2010年到2015年之間,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幾乎是傳統自主車企的天下。但從2016年開始,跨國車企巨頭明顯加快了向電動化轉型的步伐,向中國市場投放新能源汽車產品的規劃力度也明顯加大。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情報所主任、總工程師黃永和觀察到,從2013年到2015年,雖然很多合資企業包括跨國公司都發布了關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戰略,但車型上市還比較少。但從2018年開始,在市場上的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明顯增多。2019年1-10月,合資品牌產品佔比已經超過了10%。他擔憂的是,根據市場調查,在不少「80後」、「90後」年輕人的意識中,已經把特斯拉和BBA並列為豪車品牌了,這可能會影響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特別針對年輕一代的細分市場。「應該對我們的市場沖擊比較大。」

從各類細分市場看,插電式混動車型銷量到2019年11月已經同比下滑超過40%。而在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中,A0和A00級車型的下滑尤其明顯。

這兩款車型一直是近年來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的主力。在2017年,A0和A00級車型總銷量一度占據純電動乘用車7成以上的市場份額,然而到了2018年開始收縮,特別是A00級產品的市場份額少了接近20個百分點。2019年,A00級車型的市場佔有率降幅擴大,目前僅占不到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A級純電動乘用車的佔比明顯提升,已佔據當前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的半壁江山。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這種市場格局的演變正是近三年國家補貼政策不斷調整的結果。崔東樹指出,另一個因素是一批分時租賃企業倒下,其產品被大量退租並流向市場,大量低價處理。A00級電動車一直是分時租賃場景的主要運營車輛,「因此A00級車增長壓力巨大,市場表現低迷。」

進口車、出行市場承包年度亮點

盡管新能源汽車整體市場下滑,但在一些細分領域仍然不乏亮點。

第一是新能源車型進口量增長迅猛,成為進口車市場的亮點。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總進口量約4.9萬輛,同比增長191.7%。其中,特斯拉總進口量約3.33萬輛,同比增長了184.1%,成為進口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力品牌。

第二是出行市場特別是計程車、網約車市場,但這種市場表現是否可以稱之為亮點,業內爭議不小。

上汽通用總經理王永清曾在2019年廣州車展上透露,2019年1-9月,全國賣給私人用戶的電動車僅十餘萬輛,其餘的70多萬輛全部投放給B端的出行市場。不少行業人士在看到這一信息後紛紛表達了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質疑與擔憂,他們認為,這沒有反映出私人用戶的真實需求,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前景更加悲觀。而1-10月的新能源汽車上牌數據則顯示,過半數純電動乘用車是營運車輛及由單位購買的非營運車輛。

出行市場特別是網約車、計程車已經成為消化新能源汽車產品的主要渠道。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不失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一個亮點。崔東樹透露,目前納入監控范圍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為201萬輛左右,其中計程車、網約車、公務租賃用車佔47%,而私人用車佔了53%。

從運營的里程來看,用於網約車、計程車的車輛的運營里程佔60%、55%左右。「網約車市場的良好發展態勢帶動了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大幅提升,目前新能源汽車在網約車市場的滲透率達到了10%以上,計程車則達到了6%左右,主要車型包括北汽EU系列、帝豪EV系列、比亞迪e5、e6等,網約車、計程車是新能源汽車真正推廣的活名片。」

因此,崔東樹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車主要賣給了出行公司應當是一個亮點而非問題。因為這恰好說明出行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接受,特別是運營用戶對其認可,電耗比油耗更有優勢,如果網約車運營而沒有達到合理的經營情況,用戶是絕對不會願意使用的。這本就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亮點。

當前,新加入的網約車必須是純電動車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選擇。在司機收入方面,新能源網約車在一二線城市已經開始占據優勢。新能源汽車在網約車市場的大量使用應當被視為到目前為止一個較為成功的案例。

專家觀點:202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預判

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不會有大幅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

在2019年的最後一個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可能會因為多重因素出現翹尾跡象,但是即便出現年末的銷量小幅上揚,也無法直接帶動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大幅提升。下半年新能源車市出現的「五連降」會讓政府、車企、消費者等多方重新審視新能源汽車市場。預計政府會推出更利好新能源汽車發展和銷量提升的政策,車企也將根據市場調整生產節奏與產品布局,而消費者也將更為理性。因此,進入到2020年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不會有太大提升,仍將會處於一個調整期。

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出現26%的正向增長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

預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是200萬輛,中性判斷約為160萬輛。按照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達到25%的目標,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700萬輛以上。按照2019年近130萬輛的銷量計算,2020年到2025年復合增速將超過33%。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25%左右,這個目標對企業的引領作用很大,會推動企業加速發展新能源汽車。

預計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80萬-200萬輛

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2019年會長李金勇

2020將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起步年。未來B端市場將繼續堅挺,計程車、網約車電動化成為必然趨勢。限購城市市場有望出現新能源汽車的增量(北京增加4萬-10萬輛)。未來隨著積分價值提升,電池成本下降,A00級純電動乘用車市場將回暖,非限購城市銷量增加。隨著特斯拉國產、部分造車新勢力車型上市,推動新能源汽車高端用戶擴大,預計增加10萬輛以上。2020年作為新能源汽車補貼最後的盛宴,最後一個年尾效應顯現,有望增加20萬輛銷量。

2020年仍是調整期,實現微增長

北汽集團營銷業務委員會產品與商業模式創新中心市場研究部部長趙新智

2019年和2020年是市場的調整期,預計2019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在110萬輛左右,其中純電動汽車80萬輛。明年有望微增長,純電動汽車約有6%的增幅增加到85萬輛。未來市場會進入一個增長期,2021—2023年增速約為17%-20%。到2023年以後預計可達200萬輛以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⑧ 中汽協: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120.6萬輛 產銷均呈現負增長

1月13日,中汽協發布2019年12月中國汽車市場產銷數據。12月整體汽車市場銷量依舊呈現出下滑趨勢,但產銷狀況正逐步趨於好轉。2019年全年產銷量與行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均呈現負增長。

從細分市場來看,2019年12月乘用車市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依舊呈現下降趨勢,但商用車市場以及出口市場保持著增長態勢。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連續6個月呈現下滑趨勢,但降幅呈現收窄趨勢,銷量呈現年尾上揚趨勢,1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降幅為27.4%。

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9萬輛和16.3萬輛,與上個月相比分別增長36%和71.4%,同比下降30.3%和27.4%。在新能源汽車主要品類方面,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動乘用車、純電動商用車銷量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

對於202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指出,希望國家下一步繼續支持新能源車發展,但不可能繼續大幅財政補貼,而是通過稅收、使用環節等政策予以引導。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認可度沒得到確認,對2020年新能源汽車謹慎樂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⑨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1.1、新能源 汽車 :新品周期來臨,消費層次升級

2018年 汽車 市場低迷,消費需求萎縮,市場景氣度下滑。2018 年 1-11 月 汽車 銷量2542萬輛,同比下滑 1.7%。其中,乘用車銷量 2148 萬輛,同 比下滑 2.77%。在整體市場消費意願不強的環境下,新能源 汽車 成為 汽車 行 業為數不多的亮點。18 年 1-11 月國內新能源 汽車 累計銷量為103.0萬輛, 與 2017 年同期的 60.9 萬輛相比,增長了68.0%,其中新能源商用車銷量 14.4 萬輛,同比增長7.8%;乘用車銷量88.6萬輛,同比增長 84.8%。

1.1.1、新品周期來臨,產品品質提升

截至 2018 年11月,22 家乘用車廠商先後於 2018 年內推出了49款改 款換代車型,45 款全新車型。其中純電動車型共 72 款,插電混合動力車型 共 22 款。45 款全新車型在 18 年的銷量為 18.7 萬輛,占總銷量的 21.1%。2018年 1-11 月,累計銷量前十的插電混合動力車型中有 9 款是改款或是全 新車型;累計銷量前十的純電動車型中有 7 款車是改款或是全新車型。

補貼政策推動純電動乘用車續駛里程提高的作用立竿見影。2018 年 6 月新補貼政策正式實行後,續駛里程超過300公里的車型的銷量佔比大幅提 升,從 2017 年的 24%,提升至 18 年 1-11 月的 50.6%。18 年 6 月實施新 補貼政策後,續駛里程超過 300 公里的車型的銷量佔比達到了 62.1%。

2018年,各大廠商對車型進行了換代或改款,提高車型的續駛里程。 表 1 列出了主要的改款換代車型。這批車型的續駛里程中位數從 200km 提 升至 301km,2017 年續駛里程超過 300 公里的車型數為6個,2018 年增加 至 15 個。

企業提升車型的續駛里程一方面是受補貼政策的推動,但長期看是企業 為滿足消費需求、提升產品力所作的主動應對措施。我們整理了2018年不 同續駛里程車型的補貼前價格分布。續駛里程 300-400 公里范圍的車型價格 中位數與續駛里程 250-300 公里的相近。同時更寬的價格帶反應出企業重點 布局的車型都在向續駛里程 300 公里以上的車型集中。高續駛里程車型相對 低續駛里程車型具有了較高的性價比。

1.1.2、消費層次提升

2018年 1-11 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 88.6 萬輛,同比增長84.8%。其 中,轎車累計銷售 58.5 萬輛,同比增長62.5%;SUV 累計銷售26.2萬輛, 同比增長 227.6%;MPV 累計銷售3.9萬輛,同比增長 37.5%。

因為 2017 年基數較低,SUV2018 年銷量同比增長迅速,市場份額大幅 提升,從 2017 年全年的 16.6%提升至 2018 年 1-11 月的 29.5%。SUV 的放 量主要得益於17後半年,廠商密集推出了 26 款全新 SUV 車型。全新推出 的 SUV在 18 年 1-11 月的累計銷量達到了9.1萬輛,占 SUV 銷量的 35%, 超過 2017 年同期 SUV 總銷量。

2018年之前,新能源乘用車以微型車居多。2017 年微型車市場份額達 到 57.2%,2018 年補貼新政實施以後,18 年6-11月微型車市場份額下降到 31.8%。取而代之的是小型車份額從 17 年的 4.6%增加至 13.3%,緊湊型車 份額從 17 年的33.3%提升至 42.1%。

2018年 6 月施行新補貼政策後,高價位車型的銷量佔比增長明顯。1 月 份,補貼前售價 10 萬元以上車型佔比49.4%。在 6 月份,佔比提升至62.1%。 在 10 月份,高價位車銷量佔比有所回落,但平均售價仍然保持高於上半年 的水平。整體看,18年消費者購車意願逐漸向高價位車型傾斜。這與高級別 車型(緊湊型、中型、中大型)銷量佔比提升相互印證。

從供給側分析,2018 年後廠商投放的新車型、換代改款車型官方指導價整體高於過去的水平。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平均價格提高至 23 萬左右; 另一方面部分產品逐步探入高端消費市場。以榮威 Marvel X、蔚來 ES8、比 亞迪唐為代表的新車型價格已經觸及30萬元以上。

1.2、動力電池:強者恆強,三元電池已成主流

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院的數據,2017 年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 36.2Gwh,同比增長 29.4%;2018 年 1-11 月,動力電池裝機量 43.6Gwh, 同比增長 77.0%。總體來看,2018 年以來,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佔比同 比 2017 年提升 24.3pcts,客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佔比同比下降 10.7pcts,專 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佔比同比下降13.6pcts;三元電池裝機量佔比同比 2017 年提升 12.2pcts,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佔比同比下降 13.4pcts。

分車型來看:

按照電池技術路線來看:

按照電池形狀來看,2018 年 1-11 月,國內方形動力電池裝機量為32.48Gwh,佔比 75%;軟包動力電池裝機量為 5.78Gwh,佔比 13%;圓柱 動力電池裝機量為 5.37Ghw,佔比 12%。

2017 年,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三的企業為寧德時代、比亞迪、 沃特瑪,裝機量分別為10.58/5.66/2.41Gwh,市佔率分別為 29.2%/15.6%/6.7%。2018 年 1-11 月,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三的企業分 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裝機量分別為 17.9/9.6/2.3Gwh,市佔 率分別為 41.1%/22.0%/5.3%。總體來看,第一梯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市 場份額相對領先,且龍頭份額不斷提升。

2.1、補貼退坡難壓消費需求

從 2009 年開始實行的補貼政策是國內新能源 汽車 產業起步發展的主要 助推力。經過近 10 年的演變,補貼政策也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2009 年—2012 年):試點推廣(公共服務領域25 個試點 城市 + 私人購買 6 個試點城市),私有購買和公共服務分開補貼,補貼金 額高,技術條件要求低,首次提出減免車船稅;

第二階段(2013 年—2016 年):補貼范圍擴大至全國,提出補貼退坡 機制,油電混合動力 汽車 不再享有補貼優惠,提出免徵購置稅,車輛根據性能高低分段補貼。2016 年建立了新的補貼車型目錄,政策要求破除地方保 護,嚴查騙補行為;

第三階段(2017 年—現在):技術條件要求更高、更細,車輛安裝監 控設備,非個人用戶需滿足規定行駛里程方可獲得補貼。2017 年起地方補 貼不超過國補的一半。

2.2、雙積分接力,助力增長

2017 年 9 月 27 日,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公 布《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 汽車 積分並行管理辦法》,雙積分 政策正式落地。雙積分政策是一種改善乘用車供給側結構的懲罰性措施,目 的在於倒逼乘用車企業降低車輛能耗水平,增加新能源 汽車 供給。

根據雙積分計算規則,企業提高新能源 汽車 產量在總產量的佔比,不但 有利於增加企業新能源 汽車 積分(NEV 積分),也能夠降低企業平均燃料消 耗量,增加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CAFC 積分)。其中,增加純電動車 型產量所帶來的邊際效應更高。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17 年度中國境內 130 家乘用車企業共生產/進口 乘用車 2469.29 萬輛(含新能源乘用車,不含出口乘用車,下同),行業平 均整車整備質量為 1438 公斤,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 6.05 升/100 公里, 燃料消耗量正積分為 1238.14 萬分,燃料消耗量負積分為 168.90 萬分,新 能源 汽車 正積分為 179.32 萬分。整體上看,2017 年不論是 CAFC 積分還是 NEV 積分都有充足的餘量。但是,考慮到 19 年、20 年雙積分規則收緊,屆 時新能源乘用車產量仍然有不小的缺口。

下面我們將基於 2017 年的積分數據(2018 年積分數據還未公布)對2019 年和 2020 年的 CAFC 積分和 NEV 積分進行預測,並以此估算未來兩 年的新能源 汽車 缺口。

2019 年新能源 汽車 缺口預測

在 2017 年工信部公布的雙積分核算數據基礎上,我們分別設置兩種情 景假設預測2019 年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進口量。通過計算使得 NEV 積分為 正,並且 NEV 有足夠的正積分來沖抵 CAFC 負積分,從而求出新能源乘用 車生產進口量。

結果顯示,在樂觀預測油耗降低、純電車型續駛里程提升顯著的情景下(情景假設 1),2019 年新能源乘用車生產進口量需要達到 122 萬輛。在 悲觀情景下(情景假設2),則需要約 155 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來滿足雙積 分要求。

2020 年新能源 汽車 缺口預測

同樣的方式,在樂觀預測下,2020 年需求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進口量為 226 萬輛。對應 2017 年-2020 年復合增速為 57.3%,乘用車市場滲透率 9%; 在悲觀預測下,則需要約 268 萬量的新能源乘用車來滿足雙積分要求。對應 2017 年-2020 年復合增速為 66.4%,乘用車市場滲透率 10.5%。

雙積分接棒補貼,政策風格由獎勵式鼓勵切換為懲罰式要求,迫使包括 合資在內的更多企業加大對新能源 汽車 產品的投入。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優化 產業供給側結構,引導和帶動市場消費節能和新能源 汽車 ,推動 汽車 產業向 節能減排的方向快速發展。

2.3、新能源 汽車 需求旺盛,消費結構優化

根據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7 年中國六城市新能源 汽車 消費者調查報告》,首先對六個城市進行分類,北京和上海對新能源 汽車 給予號牌優惠+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成都和武漢給予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石家莊和臨沂僅有補貼政策。調查結論顯示:

(1) 新能源 汽車 的主要用途是上下班代步和接送家人/孩子;

(2) 在北京和上海(號牌優惠+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新能源汽 車主要作為家庭首輛車;在其他四個城市,新能源 汽車 主要作為 家庭第二輛車使用;

(3) 在北京和上海(號牌優惠+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號牌優惠 政策是激勵購車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取消號牌優惠政策,將有75%的車主放棄購買新能源 汽車 ;

(4) 在成都和武漢(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補貼政策是激勵購車 的決定性因素。

總體來看,新能源 汽車 號牌優惠政策是決定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的主要因 素,之後依次是補貼政策和限行政策。2018 年,消費者對新能源乘用車的 接受程度在提升,願意購買性能和品質更優的車型。相比於過去,補貼因素 對銷量的影響在減弱。廠商能夠提供、消費者願意購買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

企業高品質產品投放加速、消費者購買意願提升——形成這些市場特點 的背後,是政策主導逐步向市場主導轉變的體現。這種轉變符合產業發展方 向,在未來 2-3 年內必然會更加有效地促進整個行業的升級。因此,我們認 為 2019 年新能源 汽車 市場將會依然能夠保持較高增速,同時消費結構進一 步優化。

展望 2019 年新能源 汽車 市場,在補貼政策和雙積分政策的推動下,新 能源乘用車供給側結構進一步優化,高品質車型引領市場。新能源 汽車 消費 需求依然保持旺盛,考慮整體經濟環境的負面影響,預計 2019 年新能源乘 用車銷量約 140 萬輛(同比+35%),續駛里程超過 300 公里車型佔比達到 80%,純電動車型佔比 25%。商用車市場受 19 年補貼退坡影響,銷量依舊 增長乏力,預計 2019 年銷量為 20 萬輛。

3.1、鋰電產業鏈盈利能力承壓

我們對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樣本股的跟蹤顯示,絕大部分環節收入增速出 現回落,鈷系正極材料收入增速由 2017 年報的 94%下降至 2018 年中報的 41%;磷酸鐵鋰收入增速由 17.1%下降至 10.7%;隔膜收入增速由 29.7%下 降至 1.2%;電解液收入增速由 8.4%下降至 6.9%;負極材料收入增速由 28% 上升至 33%;動力電池收入增速由 44%下降至 32%。

毛利率變化方面,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各環節仍然處於下跌趨勢中,鈷系 正極材料毛利率在 2017 年+2.4pcts,而 2018 年中報-6pcts;磷酸鐵鋰正極 材料毛利率為-6.5pcts/-6.1pcts;負極材料毛利率為-1.3pcts/-5.9pcts;隔膜 毛利率為-3.5pcts/-14.3pcts;電解液毛利率為-6.8pcts/-11.8pcts;動力電池 毛利率為-1.8pcts/-4.6pcts。

3.2、鋰電材料:靜待調整,龍頭優勢顯現

根據化學與物理電源協會等統計的數據,2018 年以來,三元正極材料(523)價格由 21-22 萬元/噸下跌至 16-17 萬元/噸,跌幅約 20%;磷酸鐵 鋰正極材料價格由 8.5 萬元/噸下跌至 6 萬元/噸,跌幅接近 30%;中端濕法 隔膜價格由 4.5 元/平方米下跌至約 2 元/平方米,跌幅為 57%;電解液價格 由 4.5-5 萬元/噸下跌至 4 萬元/噸,跌幅約 18%;中端負極材料價格由 5-6 萬元/噸下跌至 4.5-5.8 萬元/噸,跌幅約 6%。

3.3、動力電池:CATL 優勢擴大,盈利穩定

動力電池是電動車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補貼退坡影響下,動力電池價 格將在中長期處於下降通道。以寧德時代為例,2017 年動力電池系統價格 為 1.41 元/Wh,同比下降 31.6%,2014-2017 年年均復合降幅為 21.3%。過 去幾年,在技術進步及規模效應等因素的影響下,動力電池的成本也在持續 下降。電池價格的影響因素來自多個方面,包括供求關系變化、規模效應、 材料成本優化等。

補貼退坡背景下,目前動力電池環節正處於行業產能出清的階段,龍頭效應正在顯現。根據 GGII 發布的數據,國內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總體呈現 集中趨勢。2017 年,寧德時代/比亞迪裝機量市場份額分別為 29%/16%,2018 年兩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增長至 41%/22%,CR2 由 45%提升至 63%;第 二梯隊中,市場份額變化明顯,孚能 科技 等企業增長強勁,CR5 由 2017 年 的 62%提升至 76%。總體來看,動力電池市場份額繼續向頭部廠商集中。

綜上所述,(1)動力電池環節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市佔率合計已超過 60%,比亞迪電池仍然以自供為主,寧德時代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繼續增強。(2)鋰電材料價格不斷下行,動力電池成本端逐漸改善。因此,在補貼退 出之前,寧德時代的盈利能力總體依然強勁。

4.1、競爭升級,全球化競爭暗流涌動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經歷了從全面產能擴張到競爭升溫、集 中度提升的過程,在政策保護下,國內、國外的發展相對獨立。預計補貼政 策退出後,2021 年起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將迎來全球化競爭的新階段。

2018 年以來,全球主流車企的電動化進程明顯加快。作為新興造車勢 力的代表,特斯拉 Model 3 在 2018Q3 的周平均產量達到 4,437 輛,其中最 後一周產量超過 5,300 輛,其生產系統在 2018Q3 已達到穩定狀態。該季度 特斯拉實現凈利潤2.55 億美元,結束了長達 7 個季度的虧損,Model 3 也成 為美國乘用車銷售收入最高的車型,從銷量排名來看,單季度銷量排在全美 第五名。傳統車企方面,寶馬、戴姆勒、大眾等也在加快推進其電動車戰略。

2017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 121.3 萬輛,同比增長 59.9%,其中國 內新能源 汽車 乘用車銷量為 57.62 萬輛,佔全球比重由 2015 年的 42.2%提 升至 2017 年的 47.5%。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新能源 汽車 市場。隨著補 貼政策的退出,中國將成為全球化競爭的主戰場。

4.2、動力電池:直接競爭時代來臨,歐洲、中國是主戰場

從全球范圍來看,主流動力電池廠商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包括寧德時代、松下、LG 化學和三星 SDI 等。過去幾年,由於新能源 汽車 補貼政策的 存在,國內外動力電池企業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競爭,但在補貼政策退出的預期下,海外動力電池廠商正在推進其中國產能的落地;同時,寧德時代等國 內電池企業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國內外動力電池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正 在升溫。

我們通過以下幾個角度對這四家電池廠進行比較研究。

出貨量: 2015/2016/2017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貨量分別為 2.2/6.8/11.8Gwh,2016/2017 年同比增長 210.5%/74.1%;松下動力電池出 貨量分別為 4.6/7.2/10Gwh,分別同比增長 70.4%/56.5%/38.9%;LG 化學 動力電池出貨量分別為 1.4/1.8/4.9Gwh,2016/2017 年同比增長 49.2%/149.0%;三星 SDI 動力電池出貨量分別為 1.1/1.3/2.4Gwh, 2016/2017 年同比增長 18.2%/84.6%。從全球出貨量排名來看,2015 年、 2016 年松下均為全球第一,但 2017 年被寧德時代超越。

配套車企: 寧德時代已覆蓋國內乘用車、客車、專用車領域的主流客戶。 在深厚的技術、工藝經驗支撐下,公司已經在國內動力電池領域獲得先發優 勢,海外車企也已覆蓋大眾、戴姆勒、寶馬等;松下動力電池的核心客戶為 特斯拉,其他客戶還包括大眾、通用等。根據公司公告,2017 年,松下動 力電池已供貨車型/已收到訂單車型/待合作車型分別為 58 款/16 款/74 款, 2015-2017 年已供貨車型逐年增長,分別為 45/50/58 款。其中,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配套客戶中日本/歐洲/美國的整車企業分別為 6/4/2 家;LG 化學核心客戶為通用、雷諾、現代起亞、沃爾沃、CT&T 等,主要配套車型 有雪佛蘭 Bolt、Volt、雷諾 Zoe;三星 SDI 核心客戶包括大眾、克萊斯勒、 馬恆達、Lucid Motors 等。主要配套車型有寶馬的 Megacity、i3(EV)、i8 (PHEV)以及 X5、330e 等,還有菲亞特(Fiat500EV)、保時捷(Cayenne S)、奧迪(e-tron)、賓士(S-Class)等頂尖車企的重要車型。

產能規劃及工廠布局: 四家動力電池廠商 2020 年的規劃產能均超過 50Gwh。從具體的工廠布局來看,寧德時代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海外工廠(德國)正在加速建設;松下產能主要分布在美國和日本,也在積極推進中 國工廠的擴產;LG 化學和三星 SDI 在歐洲、中國、韓國和美國均有布局, 中國工廠的擴產加速推進。

技術布局: 寧德時代技術路線以方形電池為主,軟包電池布局正在加速 推進,正極材料體系為 NCM;松下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主要是圓柱型,正極 材料體系為 NCA;LG 化學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以軟包為主,正極材料體系為 NCM;三星 SDI 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以方形電池為主,正極材料體系為 NCM。

總體來看,中日韓三國的動力電池廠商已經完成對本土整車企業的布 局;在北美市場,松下和特斯拉充分綁定,通用也是 LG 化學的核心客戶; 歐洲傳統整車企業較多,是未來的主戰場之一,韓國動力電池企業(LG 化 學、三星 SDI 及 SKI)布局領先,中國動力電池企業(CATL、孚能 科技 等) 正在憑借成本優勢及服務優勢加速切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在 中高端車型的競爭會日趨激烈,主要看點在於電池企業對合資品牌份額的爭 奪,國內二線動力電池企業競爭壓力劇增。

4.3、鋰電材料:有望受益於全球化競爭

我們認為,國內鋰電材料環節有望受益於全球化競爭。首先,我國已經 擁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而且大部分企業與海外競爭對手的差 距迅速縮小,個別企業已經具備和海外龍頭競爭的實力;其次,日韓電池廠 商的動力電池業務盈利壓力較大,引入高性價比的材料供應商是必然選擇; 最後,對於日韓電池廠在中國境內的產能,國內供應商在服務、響應速度等 方面擁有天然優勢。

我們對寧德時代和三家海外電池廠的財務數據進行比較,2017 年 CATL 的凈利率為 21%,而松下的圓柱動力電池尚未實現盈利,LG 和三星 SDI 也 有較大的盈利壓力。

在 3C 電池和儲能電池領域,國內鋰電材料龍頭企業已經和海外電池廠 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關系。海外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加速測試中國供應商的產 品,預計 2019 年起測試結果會逐步落地。盡管鋰電材料企業仍然處於毛利 率下滑的階段,但海外電池廠的國產化有望推動其出貨量快速增加。

⑩ 1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你知道比亞迪有多不容易嗎

膨脹一下,筆者是2021年5月19日「比亞迪第1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儀式」的見證者。比亞迪這次邀請了400多家媒體參加,算上自己家的高管、工作人員,以及供應商和各種合作夥伴,少說也有500多人。沒錯,筆者就是500多人中的其中一個。雖然沒人認識我,但是我坐得夠靠前,位置也絕對好,算是把「下線儀式」的各個精彩瞬間盡收眼底。

好了,咱們回歸主題,按理說,比亞迪 汽車 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我應該吹捧一波它「第1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有多牛逼,但在網上關於這件事的報道、吹捧實在是太多,我都不好意思點了,所以,我決定潑潑冷水,說說比亞迪完成這第100萬輛新能源 汽車 下線是有多麼的不容易。

2000年那會,比亞迪還在搗鼓手機電池,以及各種電子產品,反正就跟現在的富士康乾的活差不多,也不知道老王哪天突然就醒悟了,咱們不能一直當打工仔,必須要干票大的。於是,2003年,有錢的老王花了2.69億元收購西安秦川 汽車 有限公司(現比亞迪 汽車 有限公司),開始正式進入 汽車 產業。

時至今日,西安的比亞迪 汽車 工廠都是僅次於深圳的存在,宋系列車型、秦系列車型很多都是在那裡產的,再看看長沙比亞迪工廠,不爭氣,我都沒臉說。

再插句嘴,比亞迪從決定進入 汽車 行業再到完成對秦川 汽車 的收購,只花了很短的時間,這就是私企的魄力,說干咱就干,不搞那彎彎繞,要是把這事給那幫國字型大小車企,還沒等程序走完,估計黃花菜都涼了。這也就是現階段民營車企要比國字型大小車企更強,更有活力的原因。

不要以為只有恆大、吉利是「錢錢錢,買買買」,當初的比亞迪也是,畢竟 汽車 這玩意是人類 科技 的結晶,一百多年了,不搞點別人技術還真玩不轉。

2008年10月,老王又用2億的小錢錢收購了半導體企業寧波中緯。至此,比亞迪左手握著電池,右手握著半導體,口袋裡面還有數不清的小錢錢,開始了造新能源 汽車 的宏圖偉業。(注意:巴菲特2008年8月就入股了比亞迪,比亞迪股票大漲;2009年,老王成為中國首富,所以比亞迪那時候是真有錢)

果不其然,2008年12月,比亞迪首款新能源 汽車 F3 DM正式上市,這時候國內那幫車企還在嘲笑比亞迪搞什麼新能源 汽車 ,老王則在旁邊呵呵: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現在來看,不得不佩服老王當初的高瞻遠矚,不愧是體制內出來的人,消息果然靈通。

後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 汽車 ,比亞迪一舉成為國內新能源 汽車 的「扛把子」,哦,不對,是引領者。這時候嘲笑老王的那幫人估計哭暈在廁所,打電話聊著:老王,你的三電技術給我用用;刀片電池賣點給我;我這邊缺芯,IGBT晶元也搞點;「542」是怎麼搞出來的,既然敢把車賣到30多萬,還有那麼多人買,都怪我當初有眼不識泰山,勿怪,勿怪。

把時間線拉回來,F3 DM讓比亞迪在新能源 汽車 市場嶄露頭角,但是那會兒大家也知道是個什麼情況,車市依舊是燃油車的天下,再加上比亞迪那會的設計、做工、品牌形象跟現在是真的沒法比,所以它的新能源 汽車 主要是流入了計程車市場,就如同現在的吉利新能源 汽車 也是流入計程車市場一樣。

那幾年,比亞迪在新能源 汽車 市場並不得意,銷量一直平平無奇,離第100萬輛新能源 汽車 估計還差一個「0」。這個時候,太平洋對岸的特斯拉正在猥瑣發育。

汽車 真是一個燒錢的行當,要不說有錢好呢。雖然那時候比亞迪新能源 汽車 的銷量平平無奇,但是老王路子野,這里不賺錢,別處來補充,總之一句話:新能源 汽車 的研發不能停,能不能賺更多的小錢錢,過上好日子,就看你們研發部門了。

於是乎,比亞迪研發部門「996、007」,終於在2015-2016年這兩年看到了效果,「542戰略、王朝系新車」橫空出世,銷量迎來爆發式增長,僅2015年一年銷量就干到了6.2萬輛,同比暴增234.7%。(這個時候,特斯拉還在虧錢,繼續猥瑣發育)

由此可見,比亞迪 汽車 在這之前,新能源 汽車 的銷量確實不怎麼好,而在這之後也就一發不可收拾。2016年銷量破10萬輛,同比增長62.3%;2017年銷量破11.37萬輛,同比增長13.7%;2018年,艾格老爺子讓比亞迪王朝系列車型顏值大增,其銷量一下子干到了24.8萬輛,同比增長118%。

所以說,比亞迪新能源 汽車 賣到100萬輛也就最近幾年的事情,它也就過上了幾年的好日子,是真的不容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老王飄了,揚言「分分鍾造出特斯拉」(這句話具體什麼時候蹦出來的筆者也搞不清楚了,2013或2018左右),殊不知,特斯拉猥瑣發育完成,開始來中國市場攪局。

2019年,比亞迪已經連續4年成為中國 汽車 市場的新能源 汽車 銷量冠軍,沒想到特斯拉「橫刀奪愛」,以36.8萬輛的成績把22.9萬輛的比亞迪摁在地上摩擦。

怎麼著?本土作戰,我比亞迪還能讓你給欺負了?隨後,漢EV、刀片電池問世,勢必要打得你滿地找牙。可事是這么個事,漢EV確實對Model 3有威脅,不過當時的市場早已不是10年前,比亞迪不僅要揍特斯拉難,還要應付蔚來、理想、小鵬這幫造車新勢力。

多線作戰,銷量自然不理想。2020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為16.29萬輛,同比下滑12.52%。這時,你再回過頭看看,比亞迪完成這100萬輛新能源車的下線容易嗎?是真不容易啊。因為這個時候,猥瑣發育,走全球路子的特斯拉已在2020年3月完成了100萬輛新車的下線。比亞迪表示壓力山大。

老王風風雨雨這么多年,什麼大場面沒見過?既然離1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還差個幾萬輛,那咱們就搞點新路子給他們瞧瞧,100萬輛對咱們都是小意思。於是,你又看到了老王擼起袖子,從自家的「技術魚池」中把「DM-i這條魚」給撈了上來,一場顛覆傳統燃油車的行動由此打響。

果然不出老王所料,大家還是很在乎油耗和續航,以及價格的嘛,秦、唐、宋系列的DM-i車型一經問世,便走俏市場,訂單隨隨便便破10萬都不是事(這不第100萬輛新能源車就有了)。奈何生產線上的兄弟不給力,產能跟不上,把用戶都急得去寫「告狀信」了,銷售部的兄弟哭暈在展廳,提成沒有就算了,客戶還跑了幾個。

事情到這兒,距離比亞迪第1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也就是時間上的事情了,可以說為了這100萬輛新能源車,比亞迪是幾經波折。

不過事還沒完,通過復盤「比亞迪第1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背後的故事,筆者發現了更有趣的事。原來發財真的就那麼幾年,前提是你必須要做足准備。2008-2014年,比亞迪的新能源 汽車 銷量平平無奇,可到了2015,比亞迪新能源 汽車 開始大幅增長,這自然離不開它研發部門的「996、007」。所以說,造車新勢力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也就這幾年了,長成了成為車界一霸,沒長成套現走人,就這么簡單。

其次,比亞迪的新能源 汽車 每一個階段都靠1-2款車發力,而不是全部發力,又或者均衡,這點很要命。

譬如:2015-2016年,這段時間主要是秦80、秦100在開疆拓土,第一代542系列的唐,以及宋系列僅僅是輔助的份。2017-2018年,這段時間唐DM迎來高光時刻,元EV的表現也還不錯,因為秦80和秦100面臨升級為秦Pro DM,所以銷量一般,至於宋系列的新能源車型繼續打醬油。2019-2020年,唐系列車型滯銷,漢系列扛起銷量大旗,DM-i系列的秦、宋車型也開始熱銷售。

總之,比亞迪的這種毛病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也是奇怪得很。

最後就是產能問題,比亞迪每當一款車型銷量好的時候,工廠的產能就會受到影響,以前的宋MAX、唐DM,漢EV,現在的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而這也導致了其客戶的流失和品牌公信力受到損失。難道比亞迪生產部的兄弟和銷售部的兄弟有仇?有錢一起賺不香嗎?

復盤完了,再展望展望。

老王還很年輕,大有可為,而比亞迪 汽車 也不會止於第一個100萬輛,還有第二個100萬輛,第三個100萬輛,以及第10個100萬輛,甚至更多的100萬輛在等著它。

現如今,比亞迪的高端品牌會在第四季度與大家見面,助力比亞迪 汽車 品牌向上。其次,上海車展發布的基於e平台3.0打造的新車更是有1000公里的續航里程和2.9S的加速成績,這個車分給e網賣,因為那邊確實沒有啥車賣得好,就靠宋PLUS系列在那裡撐場子。另外,比亞迪又要走出國門了,這次不是公交車、大巴車,而是正兒八經的乘用車—唐EV,賣到北歐的挪威,今年計劃干到1500台,開始賺外國人的小錢錢。

最後,比亞迪要向當年笑它的人賣刀片電池,又是賺錢。至於比亞迪賺了這么多小錢錢後是不是又准備推新技術、新車就不知道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比亞迪下一個第100萬輛新能源車會很快到來。

寫在最後,別以為比亞迪賣到100萬輛新能源車有多容易,它很辛苦的,好在迎來了一個好時代,時代造就了比亞迪新能源 汽車 ,比亞迪的新能源 汽車 也在引領時代。(文/優視 汽車 向前)

註:配圖來自網路,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並感謝!

熱點內容
沙漠越野不限時間版 發布:2025-04-28 01:38:26 瀏覽:470
越野摩托車怎麼騎新手 發布:2025-04-28 01:37:01 瀏覽:726
越野15t油耗 發布:2025-04-28 01:07:46 瀏覽:398
沃爾沃商務車多少錢中國 發布:2025-04-28 01:05:32 瀏覽:811
蘇州帕薩特車價 發布:2025-04-28 01:04:32 瀏覽:210
運動感內飾 發布:2025-04-28 00:53:53 瀏覽:110
大慶柴油二手越野車 發布:2025-04-28 00:52:23 瀏覽:346
三門越野各國的 發布:2025-04-28 00:42:42 瀏覽:925
RC威騰越野遙控車多少錢 發布:2025-04-28 00:21:38 瀏覽:651
歐藍德安裝越野胎 發布:2025-04-28 00:12:04 瀏覽: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