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危險性有多大
❶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發生碰撞,電池會爆炸嗎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新能源 汽車 的電能來源是鋰電池,目前大多數車型都採用了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池,這種電池遭遇外力破壞後會劇烈燃燒,但是因為車上並沒有油箱,沒有燃油的情況下車輛也只是自燃而已,而不是爆燃也不會發生二次爆炸。
雖然不會爆炸,但是燃燒的速度非常快,
幾分鍾就可以把一輛車燒毀。因此新能源 汽車 一旦燃燒,沒有任何救下來的可能。
但是新能源汽並沒有事故引發爆炸的案例。原因就是鋰電池沒有爆炸的條件,事故中鋰電池會劇烈燃燒,把整輛車燒毀為止。
鋰離子二次電池的特點就是容量密度高,而且容量密度還在不斷刷新,只有密度上去了續航能力才能提上去。因此鋰電池發展的方向就是不斷的提高容量密度,那麼鋰電池為什麼會自燃呢?我們看一下鋰電池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鋰電池結構與電解電容高度相似:
正極材料、負極材料、中間的隔膜以及電解液、絕緣片構成。正極材料與負極材料緊緊的卷在一起,就像電容一樣一層層的纏繞在一起,層與層之間由隔膜絕緣,外殼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電解液外漏,電池芯整體泡在電解液中。我們再看一下鋰電池工作原理:
充電時
鋰離子從正極脫出,通過電解液進入到負極板中,此時負極材料富鋰,正極材料脫鋰,電子的補償電荷從外電路供給到負極,以確保電荷的平衡。 放電時正好相反,鋰離子從負極逸出,經電解液進入到正極內,正極富鋰。當電池有異物刺破後,例如針刺。這時候就相當於在電池內部直接把正負極短路,鋰電池短路電流非常大,因此會從電池內部開始劇烈的燃燒:
電池刺破
後劇烈燃燒是鋰電池固有的缺點,目前比亞迪的鐵鋰電池做的比較好。
其他的諸如三元鋰電池只能從別的地方想辦法,例如提升外殼硬度、為電池做一個堅硬的外殼避免電池被異物刺破,降低爆燃的幾率。或者想辦法把電池裝到不容易碰到地方,但是電池組體積非常大 、只能把電池放在底盤上,仍然有被異物刺破、擠壓破裂的風險,這也是大多數新能源 汽車 無法迴避的一個現實,即使是特斯拉也沒有解決的辦法。
其實傳統燃油車爆炸的幾率也是非常低的,雖然汽油是易燃易爆
的危險品,但是現實中很難看到 汽車 因為事故而爆炸的例子。
上圖中這種爆炸往往是電影里為了烘托氣氛而刻意製造出來的爆炸。 汽車 想要爆炸也很難的,油箱破裂時往往伴隨著劇烈燃燒、汽油消耗完畢後也就結束了。
事故導致油箱破損汽油泄露,這時發生爆炸往往都是空氣中油氣濃度足夠高的時候導致的閃爆。但是油箱內燃油有限、戶外有足夠多的空氣,汽油很快就揮發掉或者燃燒掉,空氣中油氣濃度很難達到閃爆的臨界點。所以 汽車 爆炸只發生在電影里,或者戰亂地區用炸彈引爆,而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 汽車 爆炸!
可以肯定的和你說,新能源 汽車 一定會發生碰撞爆炸。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至於那些說不可能的人,麻煩你們仔細的想一下,只要關於電子產品之類的東西,就一定會爆炸。更何況是 汽車 ,你見過哪款 汽車 不爆炸?我指的是在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
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有超過五輛的新能源 汽車 因為充電而導致爆炸,當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什麼東西充電過多,也會導致爆炸。
在今年的六月份,特斯拉的一輛 汽車 發生了自燃現象,整輛 汽車 燒的只剩下 汽車 的架子,左香並沒有人員傷亡。而像特斯拉自然這樣的事情發生並不在少數。
在上海有一個特斯拉的客戶,將自己的愛車停在地下車庫的某一個位置,從監控可以看出,車子是慢慢的開始冒煙,然後開始走火,最後燒的只剩下一副骨架。而 汽車 公司露出官方回應,是這位用戶的電池,由於自己的原因,使得電池變形,維修人員沒有檢查到,導致事故的發生。雖然這些事情都是小概率發生的。但是也會發生。
先說答案:不可能
再說原因
你可以去網路一下關於爆炸的4個前提條件:可燃物、助燃劑、封閉空間、火源
再不考慮新能源車(這里僅限純EV車,不包括燃料電池)自身的一些防護手段(例如BMS等),就單純電池自身以及其使用的工作環境而言,封閉環境是一個最難以滿足的條件
當電池包裝破損,電解液流出,電池發生自燃的時候,由於電池處於一個開放的環境,所以熱量不會出現蓄積,所以即便會有明火,但也不會出現因壓力增大而爆炸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燃油車,燃油車爆炸的條件也很苛刻,就一個封閉環境就限制住了
大部分車輛自燃的結果就是一把火燒了,出現爆炸的可能性非常低
目前唯一有可能出現爆炸的車,就是包括天然氣、氫氣(燃料電池)在內的燃氣能源動力車
氣體壓縮本來就是一個封閉且高壓的環境,所以一旦出現碰撞破損,壓力瞬間釋放遇到明火,爆炸是極有可能的
不過目前隨著技術的進步,常溫常壓儲存技術也很成熟,所以未來包括氫氣在內的大部分燃料電池車都可以做到安全性和普通電動車一樣
不可能
近幾年能源車起火事故視頻讓消費者非常緊張,新能源車主擔心自己的車容易起火,其它車主也害怕新能源車起火而不敢將自己的車停在旁邊,那麼到底新能源 汽車 的電池安不安全? 現階段採用不同形式動力電池的新能源車都是如何保證電池的安全性的?
兩大陣容PK,誰能登頂?
● 常見的三元鋰電池形式
目前新能源乘用車主要採用三元鋰電池,而傳統的磷酸鐵鋰電池主要是商用車以及一些低端的微型車(比亞迪最新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暫不討論)。
將上述表格解讀一下:
1、硬殼電芯(方形電芯)的最大優勢是安全,畢竟鋁合金/不銹鋼殼子本身硬,而且厚度大,甚至連針刺試驗的鋼針都無法刺穿,但是硬殼電池的整包能量密度普遍不高,太多重量被用來保護電芯本身。這是大部分主流新能源車企的選擇。
2、軟包電芯的本體大家都見過,不少數碼產品的電池就是它,軟包電芯重量較輕,單體電芯一致性非常好,問題是加上溫控系統之後的輕量化優勢不多了。目前主要有通用、愛馳、前途等車企選擇使用。
3、圓柱電芯的運用最廣泛,而且散熱好,能量密度較高。除此之外圓柱電芯的供應商特別多,中日美韓都有成熟的圓柱電芯生產企業,而使用圓柱電芯最出名的車企就是特斯拉。
●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
鋰離子電池主要產生的安全性問題就是燃燒甚至爆炸,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電池內部的熱失控。
一般電池的最佳工作溫度范圍在25℃左右,即使車輛在靜置狀態,電池也不會完全斷電,電池管理系統會根據情況自動調整動力電池的輸出功率。當電池包發生不可控的外力撞擊或者內部短路時,電芯本身會不斷發熱,若無法及時將熱量控制在合理溫度,便會導致由內到外的燃燒。由於鋰電池本身自帶氧化劑,所以使用乾粉或泡沫滅火器隔絕氧氣的傳統方法對其完全沒用,只能用大量的水降溫等它自己熄滅。
熱失控的源頭可以分為三大類:
1、電芯受外力擠壓;
2、電芯內部短路;
3、電池管理系統(BMS)失控。
想讓電芯不受外力擠壓比較容易解決,只要在車體以及電池包的外層設計出有效的防護結構,在車輛發生碰撞的時候就能抗下所有沖擊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沖擊,就能很好地避免出現電芯受到外力的擠壓。
動力電池普遍安裝在乘員艙的正下方, 汽車 原本的結構就能夠對前、後方的沖擊起到有效的緩沖防護,一些車型甚至還額外進行了加固。例如賓士的首款純電動車型EQC就在車頭設計了由多條鋼管組成的安全籠結構。
而當面對來自側向的沖擊時,除了依靠車輛的B柱以及車身框架作為緩沖之外,電池包外殼的兩側還會額外設計有類似防撞梁的吸能結構,能夠抵禦對電池包本體的沖擊。 但光應付外部的沖擊還不夠,內部也需要有框架來進行固定,即使沖擊已經傳到內部,也能保證電芯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以蔚來70kWh的電池包為例,採用尺寸規格為PHEV2,容量50Ah的VDA方形電芯,4P96S電芯排列方式,即96顆電芯為一個模組,4個模組組成蔚來電池包,共計384顆方形電芯,每個電池模組內置有3個電芯溫度感測器。
液冷恆溫系統對純電動車來說非常重要,蔚來將鋁制液冷板鋪於模組下,在模組與液冷板之間加入一層導熱墊,並在液冷板與殼體底部之間再鋪設有隔熱和絕緣材料,進一步確保電池整系統的恆溫和安全。工作時, 電芯的溫度傳遞到模組與冷板接觸的底部,再通過導熱墊傳給液冷板,液冷板外壁再把熱量傳導到冷卻液,而在電池溫度過低時也可以反向給電池加熱。
通用旗下別克VELITE6使用的則是軟包電池,內部的一片片軟包電芯如同撲克牌一樣豎直排列在一起。兩個軟包電芯、一片冷卻片,再加上一個模組框架和一片隔熱泡棉組成一個完整的「MINI堆垛單元」,而一個電池模塊總成由26個「MINI堆垛單元」組成。此外,也可以通過線圈加熱冷卻液,使電池升溫,即使在極端寒冷環境下,也能確保電池處於最適宜的工作溫度。
雖然軟包電芯的電池一致性相比硬殼要稍差,但可以通過良好的電池熱管理系統來解決。而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特斯拉了,由數千顆21700鋰電池組成的電池包擁有超高的能量密度,散熱能力也更強,但過多的單體電池導致一致性非常不理想,這對電池熱管理系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過這正是特斯拉的強項。
在特斯拉的電池包內,所有圓柱形電池都被灌注水乙二醇的導熱鋁管所環繞,鋁管外還有一層橘黃色的絕緣膠帶,更大的散熱面積加上強大的電池熱管理系統讓特斯拉在實際用車中很少因為電池過熱出現問題。
過度充電是使用鋰電池包方法不當行為中危害最高的一種。由於過量的鋰嵌入,鋰枝晶會在陽極表面生長,有刺穿SEI膜的風險。其次鋰的過度脫嵌也會導致陰極結構因發熱和氧釋放而崩潰(NCA陰極的氧釋放),並加速電解質的分解,產生大量氣體。由於內部壓力的增加,排氣閥打開,電池開始排氣。電芯中的活性物質一旦與空氣接觸,就會發生劇烈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從而引發鋰電池的燃燒起火。
所以好的電池熱管理系統同樣會設置好最高以及最低電池SOC,並實時監測每個電芯以及模組的電量、溫度等,避免過充過放,從源頭抑制熱失控。一些搭載高容量電池的中高端車型也會選擇將部分電量隱藏,例如奧迪e-tron搭載的電池包容量為95kWh,但為了保證充電效率和電池壽命,在正常情況下的可用容量只有83.6kWh。
● 我國電動 汽車 首批強制性標准
即使已經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但事實證明我們還是不能100%確保純電動車不會發生起火事故,但通過電池內部的阻燃材料以及電池熱管理系統發出的預警,我們可以盡量將電池從升溫到最終燃燒的時間延長。
在5月1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了《電動 汽車 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和《電動 汽車 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三項標准,計劃於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其中《電動 汽車 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在優化電池單體、模組安全要求的同時,重點強化了電池系統熱安全、機械安全、電氣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試驗項目涵蓋系統熱擴散、外部火燒、機械沖擊、模擬碰撞、濕熱循環、振動泡水、外部短路、過溫過充等。特別是增加了電池系統熱擴散試驗,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在5分鍾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預留足夠的逃生時間。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於新能源 汽車 碰撞後是否會爆炸的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是從概率上分析大概率是不會發生爆炸的。
大家看到過很多新能源 汽車 自燃事件,但據我所知國內還從未發生一起新能源 汽車 碰撞後導致人員死亡的事件,雖然說電池在受到沖壓、碰撞、變形後會存在短路自燃的風險,但是電池包的抗擊打能力也是非常強的,並且國家對動力電池還有相應的國標,下面看看威馬 汽車 的電池包測試。
1、高空跌落
把威馬 汽車 電池包直接從 3米的高度跌落到水泥地面上。據說3米大概是一層樓的高度,很多立體車庫也差不多這么高,跌落後的電池包,外殼出現了輕微的凹陷,但是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異常情況。
既然從3米的高低跌落的電池包沒有問題,那好奇實驗室就把高度翻倍——提升到了6米。6米的高度大概是兩層樓的高度,也是一般高架橋的高度。令人「失望」的是,摔下來的電池包外觀仍舊正常,沒有起火、沒有爆炸,觸摸時也沒有漏電現象。
2、擠壓。
把電池包抵在破碎機的率帶上,然後用機械臂進行擠壓,將電池包擠壓到變形量超過30%的時候停止。據說擠壓威馬電池包的這台破碎機,平時是用來拆房子的。
擠壓後的電池包一側已經完全塌陷了,而變形最厲害的一面就是電芯所在的位置。雖然被擠得很慘,但是整個電池包也沒有漏電的現象。
既然機械臂不行,那就換破碎錘的金屬尖頭(沒錯,就是拆房子的時候用的那個很粗的金屬頭),直接擠壓電池的上殼體。擠壓過後,電池包凹陷得很厲害,但是仍舊很穩定,沒有起火,沒有爆炸。
3、浸水 。
搭建了一個泳池,在泳池中倒入粗鹽,使得泳池中NaCl濃度高於國標濃度。然後把威馬 汽車 電池包直接浸入泳池水中三小時。
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涉水的情況,如果電池包遇到積水,會不會短路起火?觀察在鹽水中浸泡三小時後吊起的威馬 汽車 電池包,發現電池包外殼完好,沒有冒煙、起火,也沒有漏電的現象。
4、高溫灼燒。
在油桶里倒入汽油,點火。然後在火焰燃燒最大的時候,把全新的電池包放在火焰上方燒烤。火勢慢慢變大,竄起的大火把電池包完全包在裡面,用紅外線測溫儀測得電池包表面的溫度達到了217℃。
150秒後,把電池包移開,底部依然有零星的火焰,待火完全熄滅後,可以看到底部的塗層有些燒化。除此之外,電池包的外形結構依然完好,底部也沒有燒穿,也沒有出現起火、爆炸的現象。
不論是跌落還是擠壓,是水泡還是火燒,經過這樣摧殘後的威馬 汽車 電池包,都沒有出現起火、爆炸、漏電的現象,可以說在安全性上是非常的利害了,所以說新能源 汽車 在發生碰撞之後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小。
你擔心多了,國家有嚴格規定
❷ 電動汽車真的安全嗎
新鮮事物的出爐一般都會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像汽車這種安全性要求極高的大件,一定是經過了各種各樣的檢測才會上市的,所以是不用擔心的。
自燃這種事情,燃油車不見得比電動車少,但是強大的陰暗面放大效應導致電動車自然更加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更加吸引大家的胃口。畢竟每個人只看自己想看到的。
想想最近的德國某車企
舉一個例子:
7月13日,2019年第二批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測試結果公布,小鵬G3以綜合得分率92.2%獲得C-NCAP測試五星評價,成為2018版C-NCAP測試規則發布後,首批參與測試並獲得五星評價的純電動車型之一,同時,在綜合得分率及乘員保護、行人保護、主動安全分項得分率中,均位列純電車型第一名,獲得全滿貫。(測試車型為2019款小鵬G3智享版)。
❸ 長期駕駛純電動汽車對人體有傷害嗎為什麼呢
長期駕駛純電動車對人體是沒有傷害的,因為電動汽車在出廠的時候就經過了層層檢測。電動汽車在輻射這一觀點當中是值得推敲的,畢竟生活當中所有的東西都有輻射。不是有輻射就會對身體產生傷害,而是要把輻射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電動汽車就是經過層層的篩選把范圍控制住了,所以輻射量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電場輻射安全標准為5000V/m, 而電動汽車就達到了這個安全標准。
總的來說有車固然方便,但不能夠把車開到很遠的地方。電動車還有一個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可能隨時隨地都會出現沒電的狀態,不要相信上面的虛電。一旦卡在了半路之後,只能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根本就沒有辦法將車給開走。這樣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千萬不能夠不遵守規則。
❹ 純電動汽車缺點是什麼
一、充電難:在國內充電設施建設滯後的情況下,充電是電動汽車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公共場所充電樁的缺乏嚴重影響了電動汽車的出行。
二、續航里程短:受限於電池的容量,目前大多數的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都在100-200公里。雖然一再有家說90%的人每日行駛距離不超過50公里,但是中國消費者對續航的要求比美國人更高,因為很少有中國家庭擁有超過1輛汽車,而美國人可以做到一輛純電動汽車通勤,一輛傳統汽車旅行。
三、充電慢:目前大多數充電樁都是慢充樁,一輛車充滿需要5-8小時。雖然可以利用夜間休息時間充電,但是如果遇到什麼突發情況,純電動汽車的充電慢的缺點就會凸顯無疑。
四、售後服務有待加強:電動汽車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由於動力部分和傳統汽車相去甚遠,在維修起來還是會遇到一些麻煩。第一個問題就是維修技師的缺乏,現在絕大部分的技師能夠修傳統汽車,但是缺少電器方面的知識,貿然維修電動汽車不但可能造成車輛的損壞,還有一定的危險性。第二個問題是零部件的稀缺,電動汽車生產量和保有量都少,因此零部件少,價格還高。
❺ 電動汽車真的會有危害人的輻射嗎
2017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達77.7萬輛,今年的產銷數量預計將突破百萬大關,盡管新能源汽車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但距離國家發布的產業規劃,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要達到200萬輛還有一定距離。根據權威機構一項調查,73%的人認為電動車有電磁輻射,有約37%的人認為這種輻射甚至會影響人體健康。那麼,電動汽車真的會有輻射嗎?電動汽車的輻射到底有多大?
實際上,真正給人體造成傷害的主要是「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是波長小於100nm的電磁輻射,它是一種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人體暴露在這種射線下幾分鍾就能斃命,而產生電離輻射的前提是要有巨大的能量釋放,而新能源車所產生的能量遠遠達不到標准。在日常生活當中,普通人很難有機會接觸到「核輻射」,而至於「醫療輻射」也是在特定流程下面完成操作,影響並不劇烈。至於手機、微波爐、電吹風等「輻射」,也並不是「電離輻射」的范疇,他們屬於「電磁輻射」或者「非電離輻射」,對於人身體的傷害微乎其微。根據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關於電磁輻射電磁場的安全標准,其中電場輻射安全標准為5000V/m,磁場輻射安全標准為 100μT。也就是說,普通家電只要低於5000V/m和100μT的數據,其輻射值均在安全范圍內。測試表明,電動車的輻射遠沒有一台筆記本電腦輻射大。況且,新能源汽車生產製造過程中也已經考慮到電池輻射的問題,對於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等都進行了相關的防護措施。
❻ 從特斯拉事件看電動車,究竟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特斯拉在最近一段時間可以說是引起了不少朋友們的關注,特別是剎車失靈的事件,更是讓很多人都非常的擔憂在大家對於特斯拉這一個品牌印象變得,越來越差的同時,也有很多人對於這一件事情到底有哪些安全隱患,以及電動汽車到底應該如何發展,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出了這些故障有可能會導致人員出現傷亡或者出現危險之外,在進行運行的過程中,能量和動力來源也是有很多人都特別關注的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電動汽車在動力方面是使用的電能來進行驅動,而電能在進行使用的過程中當然是需要用到電線,但是隨著汽車使用的年限不斷增長,如果電線出現了老化的情況也會非常危險的。
通過以上的了解大家可以發現,雖然電動汽車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主流,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仍然還有著非常大的進步空間,只有這些問題徹底得到解決,才能夠讓電動汽車真正的進入到生活之中,也才能夠讓每一個人在駕駛電動汽車的時候更為安全。
❼ 有人說長期駕駛純電動汽車對人體有害,真是這樣嗎
隨著新能源政策的實施,許多純電動汽車開始流行,許多消費者被純電動汽車的體驗所吸引,購買電動汽車,或者因為優惠政策而選擇純電動汽車。但在這樣的趨勢下,一種關於純電動汽車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即純電動汽車具有輻射性,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因此不能購買和使用純電動汽車。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總結:面對謠言,正確認識相關知識,不被其牽著走是至關重要的。相信看完文章,下次看到純電動汽車對人體健康的輻射危害的信息,可以直接PASS。
❽ 電動汽車安全嗎
上市銷售的電動汽車安全性是得到保障的,所謂的電池爆炸幾乎是不會發生的,更何況燃油汽車都有爆炸的危險。或者去電動汽車資源網中的「車資源」頻道中看看。請採納,謝謝!
❾ 新能源汽車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對於我國來說發展新能源汽車比較晚,屬於新興事物,目前通過使用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存在如下一些安全問題需要解決,1,防火方面,有些新能源汽車在設計時,電池與乘客艙之間沒有形成熱隔離,起火後,防火隔離沒有安全保障。2,碰撞方面,目前的電動汽車對於車身和電池的防護不足,一旦發生碰撞,很容易造成短路起火。3,防水方面,由於製造水平原因,整車密封性能相對較差,與暴雨或涉水時,可能使關鍵零部件進水,造成短路起火。防觸電方面,在設計時,車內有裸露的電線,無防護欄或金屬網等,高壓系統沒有隔離和絕緣措施,容易發生觸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