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自行車項目
㈠ 自行車越野的項目介紹
人與機器
1、 在1980年代早期,單車表演或特技單車都是以BMX(bicycle motorcross)比賽進展而來的。大約1970年代以後,因為BMX首開先例,單車比賽在1973年時替代了傳統競賽,整個1970年代,單車競賽快速成長並且受到大眾歡迎,直到它成為一項獨立的運動項目。
2、 在1982年時BMX大受歡迎,因為BMX在電影《E.T》中的出現,使它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代表
3、 在80年代,一些愛好者開始嘗試在空中跳躍的比賽中做一些技巧的練習。同時,象哈洛(BOB HARO)這樣的選手(Haro Bike的創辦人,現為BMX公司的主管)發現滑板公園賽場地在滑板運動失去熱潮後,成為特技單車的競技場。並因此發展出U形管及公園賽技巧。
4、 但是許多BMX愛好者並不喜歡見到單車表演,甚至被認為是「馬戲團的把戲」。但這並沒有延緩單車表演的盛行。
5、 在1983年第一輛的花式特技單車開始投產。1984年在滑板公園舉行了一些單車表演競賽。在1986年贊助商開始給予特技單車表演贊助。
6、 接下來,特技單車選手的數目只有小幅的增長,而獎金的部分也是如此。1986到1996年單車表演競賽中排名第一的麥凱(Dennis McCoy,他的名聲整整響亮了10年)。他為自己的第一次勝利贏得了一台貨車,在1990年代初期,他或贈一條有如WWF職業摔交比賽所頒發的腰帶為獎勵。 1、 亞洲的媒體界定特技單車為三種競賽項目:U型管、平地賽及公園賽。在美國,還另外設有泥地跳躍賽。
2、 在這四種競賽項目中都是街道賽的延續。這些競賽將特技單車帶給了社會大眾,而運動的核心仍然保持在街頭上。
特技單車公園賽
1、 前稱街道賽。雖然這比賽沒有改變,卻是庸 叭 澆值廊 T 蚴鞘裁茨兀懇恍┭∈置薔醯肵 GAMES比賽場地並不是那些在都市中的街道選手眼中的真實典範。X GAMES的比賽場地更象他們曾看過在滑板公園賽所舉辦的場地,因此這個名字改為公園賽。
2、 在70年代後期,無論是公園賽或是街道賽,可能都是由BMX的玩家所帶動開始在車道旁或公園板凳上的跳躍表演。
3、 在80年代早期,BMX的特技單車隊伍開始了四處繞騎的趨勢,並且尋找可以跳高或跳遠的障礙物來穿越,象是堆高牆及空的後院池。在90年代早期,街道賽引起了選手們的注意。1987年時,開始了第一個比賽,而傑出的選手更受到雜志媒體的報道,選手們通常在固定的盒子、小型的錐拄、牆垣、及舊車所組合而成的場地上進行特技動作表演
特技單車U型管賽
70年代在美國有數以百計的滑板公園建造,他們包含了大型的後院水池及磚牆。80年代早期,這些公園開始關閉,在這段期間,一些滑板公園開始准許
1、 特技單車選手進入使用,但其他的公園則禁止特技單車進入使用。
2、 隨著更多選手特技動作如神龍擺尾(TAILWHIP)及雙腳離地(NO FOOTED CAN CAN)的發明,特技單車運動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3、 在1992年世界盃冠軍賀夫曼(MATT HOFFMAN)開啟了特技單車的序幕,三年後,ESPN的首屆X GAMES比賽使特技單車運動受到更多人歡迎
4、 U型管比賽與街道賽場地是不同的,因為街道賽場地總是平坦的,而U型管比賽斜坡卻並非如此,而造價更貴。這也是玩U型管比賽的人占較低百分比的原因。
5、 事實上,U型管也是較難入門及掌握。當選手要嘗試一個新的U型管技巧時,會有一半的機率摔倒和受傷。
特技單車平地賽
1、 在80年代早期,籍著特技單車的傳奇人物哈洛和奧斯般(RL OSBORN),特技單車平地賽廣為社會大眾所知曉。
2、 在1997年特技單車平地賽成為X GAMES的比賽項目。
3、 特技單車平地賽不管在描述及表演上都是難以掌握的,它或許最好被描述為在特技單車內部創造力的外在顯現。也曾經被描述為就象在單車上跳芭蕾,但是選手卻不是很喜歡那樣的描述。這是關於一個人與特技單車連結,在平坦的場地上能夠所做的一連串花式表演。
4、 特技單車平地賽能在任何平地場上表演,許多單車表演者因此變成特技單車平地賽選手。雖然特技單車平地賽並不象U型管賽或公園賽般引人注目,但仍受到選手們的尊敬。在同樣的意義里,特技單車平地賽意味著一種聲望。
5、 特技單車平地賽選手一天花6到8小時的時間來練習(當然,須視乎他的生活情況)。特技單車平地賽的選手相較其他選手,只能得到更少的贊助商支持或甚至必須自行負擔費用。有些選手索性帶上隨身聽,沉醉在動感之中。
㈡ 自行車越野的小輪車
小輪車(BMX)運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亞,在很短的時間里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全美國。那些對越野摩托車可望而不可及的青少年而言,這項運動的花銷相對低廉而且也不用去離家太遠的練習場。 7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最早的BMX組織,這也被認為是BMX成為正式運動項目的標志。在其後的十年間,小輪車運動又傳入了其他一些國家。1981年4月國際BMX聯盟正式成立,1982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BMX錦標賽。到這時BMX這一獨特的運動項目便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這項運動與自行車運動有較多的相似,1993年BMX正式成為自行車運動大家庭的一員。繼美國之後在歐洲,澳洲的一些國家BMX也有蓬勃的發展。但美國仍是這個項目的超級強國。小輪車在最近幾年傳入我國,在幾個大城市也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愛好者。 小輪車發展至今,已經脫離了單一在練車場中進行比賽,而發衍生了更多的項目。
小輪車(Bicycle Motocross,簡稱BMX)是一種車輪直徑為20英寸的自行車,小輪車比賽分為在泥地賽道上的小輪車競速賽(BMX racing)和以技巧為主的自由式小輪車(freestyle BMX)比賽。
自由式小輪車包括五個不同的類型,分別是:街道,公園,U型道,泥地以及平地。不同的地形對自行車的技術要求也不相同。
競速小輪車與自由式越野單車有著顯著的不同。自由式小輪車通常使用U型車閘,而競速小輪車通常使用V型車閘,僅為競速賽車在高速前進時需要保持穩定性。自由式越野單車的軸距更短以允許其更快的轉彎。
小輪車運動的管理組織——國際自行車聯盟開始贊助世界小輪車錦標賽(UCI BMX World Championships)。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小輪車競速賽首次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所以當一個叫BOBHARO的年輕人在前後車輪的兩旁安裝了四根金屬管,玩家們就可以藉助這幾根管子做出許多新的花式了。於是開始把BMX拿到平地,滑板的場地里玩,而且玩的花式比滑板更多,跳得更高,更刺激了。它的名字也變成了BMX FREESTYLE(自由式BMX自行車)。這位年輕人後來就成為了世界知名自行車品牌Harobikes的老闆。那四根裝在兩輪旁邊的金屬管也變成了每輛自由式小輪車必不可少的零件――火箭筒(pegs)。
小輪車分自由式小輪車(freestylebmx)和競速小輪車(racingbmx)。他們的主要區別是在於車頭裝headset的位置。它有一個特殊的零件――gyro,它能使車頭360度轉動而競速小輪車卻不能。火箭筒也是競速小輪車所沒有的。
㈢ 越野分類
越野運動根據其特性和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可以分為汽車越野、摩托越野和自行車越野三類。
首先,汽車越野是一種國際性的銷或廳公路和自然道路比賽,如巴黎至達喀爾越野賽等,參賽車輛需為國際汽聯注冊的全輪驅動汽車。馬拉松越野賽則跨越多國,總距離至少10,000公里,比賽時間不超過15天,採用單車發車方式,每10個階段後休息18小時。每階段行駛距離自定,但不得超過350公里。
摩托越野則在復雜地形和封閉賽道上進行,起源於1924年的英國,以展示車輛性能和車手技巧。世界頂級賽事為FIM MotoCross World Championship,分為MX1(450CC四沖程)、MX2(250CC四沖程)和MX3等組別,觀虧隱眾人數眾多,冠軍車手收入可觀。
自行車越野,或稱BMX,是一項青少年喜愛的運動,1990年被國際自行車聯盟認可,1991年團殲開始世界盃比賽。比賽在崎嶇的山地或有天然障礙的路面上進行,男子賽事一般為40至50公里,女子為30至40公里。1996年,自行車越野被納入奧運會比賽項目。
㈣ 自行車越野賽的介紹
項目之一。山地車賽的一種。分繞圈、超長、短程和耐力四種。繞圈賽賽程至少6公里1圈,持續時間隨分類不同而不同。超長賽賽程至少30公里,有明顯的海拔高度變化,集體或單個(計時賽)出發,通常比賽起終點非同一地點,但大圈的環形路可相同。短程賽路線每周最多6公里,起終點設同一地方,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設置自然或人為的障礙物,比賽路線上同時騎行的運動員最多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