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流與皮卡
⑴ 為何皮卡車限制使用
我國汽車的總產量是154萬多輛,同比增長了30%。其中,皮卡車的總產量是5萬余輛,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4%。如果把皮卡這個小行業與汽車這個大行業的進展來相比,顯得有些黯淡和低迷。但這足以讓在「限行」夾縫中求生存的皮卡業人士感到興奮和安慰了。行業觀察人士還是用「呈現出迅速增長勢頭」來表述這一成績。
皮卡在中國本該獲得更快的發展,但是因為它「出身」不好,從過去的《目錄》到現在的《公告》,至今沒有擺脫「貨車」的名稱和型號數字的「1」字頭。全國很多大城市限制貨車進城,於是,皮卡這一復合車種也被牽連進去。據有關機構統計,全國除福州、拉薩、西寧和廣州外,省會城市無不對皮卡亮起了紅燈,就連皮卡製造業在本區域佔有重要位置的鄭州、南昌、石家莊,也毫無顧憐之情。
不顧產品的實際發展水平,依然把皮卡歸於貨車,是對生產力的制約。僅僅憑皮卡有個「斗」,不好看,就厭棄它,屏棄它,是認識上的形而上學,是偏見。皮卡車在貨廂上加個蓋,變成了硬頂乘用車,便能戴上6字頭進城了。一些皮卡企業6成以上的產品是變身之後進得城。
不變身,皮卡有理由進城嗎?從皮卡的功用以及現代城市物流對交通工具的需求來看,皮卡進城的理由很充分。盡管沒有人就這一課題做過專門的調研,但稍加觀察,就會發現,皮卡在城市內物流方面有獨特的作用。
以冰箱、洗衣機和傢具等家庭用品從產地運往銷售地,再到消費者家中這一過程來看,城際物流主要還是由火車、大噸位卡車來承擔,而市內物流主要由皮卡之類的車輛作為載體。大件家庭用品下火車後,由載重3噸以上的輕型卡車轉送到市內的配送中心,再至各大商場。絕大部分的大件家庭用品是零售出去的,從商場或專賣店送貨到消費者家中,使用什麼樣的汽車最合適呢?是排量1升左右的微型廂式載貨車?還是帶著個長「馬槽」的130之類的輕型載貨車?
皮卡存在的必要就在這個環節體現。不可否認,皮卡轉載不了的貨物,量大的貨物,只得勞駕「130」,太小的物件,微面可以代勞。但從適當而且專業的角度講,從現代家電塊頭越變越大的趨勢來看,皮卡有最合適的「人選」。從商場到家門,是出車頻率最高、累計里程最長的物流流程。就好像一棵大樹,主幹是城際物流,而伸向空中的千白條小樹枝就是城內物流。皮卡就是在每條細小的樹枝上奔忙著運送養分的載體。
貨物和工具可以放置在小小的似乎正在退化的「馬槽」上,人則可舒舒服服地坐在轎車化的座艙里。有高級音響,有冷暖空調,還有高級坐椅等等一應轎車化的配置。
作為一種生產工具,皮卡在運送貨物方面顯現出自身獨特的定位,另一方對乘員顯現出復合性,載貨同樣可以得到轎車般的舒適性、安全性和平順性。從這一點論,皮卡完全可以當作乘用車來使用。而且由於大多數有大梁,安全性比轎車更好一些,坐椅較高,舒適之外視野更寬,有利於交通安全。從基本造型來說,現代皮卡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客貨兩用,一車頂兩車用,皮卡既能適應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個體工商者大量增加的市場需求,又能減少城市車輛保有量,減輕交通壓力,還能減輕用戶的購車壓力。
其實,大城市限行皮卡,不管是官員也好,消費者也好,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中國人在心底里總有一個「轎」字在作怪。類似轎者,予以認同,不似轎者,歸為異類,渾然不像美國人那樣,開一個皮卡過來,沒有人會把您看作泥瓦工、農夫或者送貨工之類的人,相反是一種個人風格和時尚。
明明有用,因看不慣其外表而遠之,「死要面子活受罪」一句俗語,再明白不過地揭示了國人對待皮卡的尷尬心態。其實,好多舶來品,物質的,理念的,起初我們都看不慣,拒絕過,經過時間的沖刷,我們當初的感覺淡化了,直至習以為常了,好多還流行起來了。廣東、山東、福建和浙江等4個經濟發達的省份,皮卡的保有量佔全國的70%以上,意味著什麼呢?值得我們思索和正視。
⑵ 皮卡車是屬於小車還是貨車
皮卡作為小型貨車的交通工具,與小車有著顯著的區別,主要應用於貨物運輸。若想合法駕駛它進行貨物運輸,需辦理相應的運輸資格證,私人使用則無需顧慮。
在貨物運輸方面,皮卡的優勢尤為明顯。其車身長度適中,使得它能夠輕松穿梭於市區,尤其在山路等復雜路況下,操控性出色,因此廣泛應用於城市物流配送和貨運等行業。
總的來說,皮卡專為貨物運輸而設計,不屬於小車的范疇。進行貨物運輸時,運輸資格證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皮卡展現了其重要的角色和廣闊的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皮卡的裝載能力強,但駕駛時必須嚴格遵守安全規定,確保自身與他人的安全。這是使用皮卡時不可或缺的一環。
總而言之,皮卡是一種專門的貨運車輛,需要辦理運輸資格證。在城市配送中,它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選擇皮卡時,還需要考慮車型的多樣性,如長貨箱、短貨箱、單雙排等,以及車輛的載重能力、燃油經濟性等關鍵性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