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牛杯山地越野摩托
Ⅰ 花式越野摩托09年倫敦站的冠軍是誰
冠軍是美國騎士Nate Adams。
紅牛杯摩托車越野世界巡迴賽2009年最後一站周六在倫敦傳奇性古跡「巴特希發電廠」(Battersea Power Station)舉行;賽程間傾盆而下的一場滂沱大雨,粉碎了上屆冠軍、瑞典名將Mat Rebeaud的任何衛冕希望。結果美國騎士Nate Adams脫穎而出,在倫敦1萬8000名摩托車迷的見證下,捧走年度冠軍杯。曾經充當倫敦古都能量來源的巴特希發電廠,周六化身為活力四射、充滿爆發力的賽場,見證世界最佳的12名越野摩托車騎士 一決高下。積分榜領先的首四名名將:美國的Nate Adams、澳洲的Robbie Maddison、日本的Eigo Sato與瑞士的Mat Rebeaud是全場矚目的焦點。但名將狀況頻頻,Rebeaud撞上上坡道而受傷,Sato 在復賽階段提早出局,塔橋征服者Robbie Maddison 在半決賽遭士氣如虹的Nate Adams淘汰,後者跨進大決賽後順利化解紐西蘭17歲「橡皮小子」Levi Sherwood的強力挑戰,大熱奪冠。今年的紅牛杯摩托車越野世界巡迴賽分別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加拿大卡爾加里、美國德州沃思堡、西班牙馬德里、英國倫敦舉行,五站賽事共吸引了20萬觀眾到場,還見證了由澳洲選手 Cameron Sinclair使出、越野摩托車史上首創的雙周後空翻絕技。
倫敦站成績:1. Nate Adams (美國), 2. Levi Sherwood (紐西蘭), 3. Dany Torres (西班牙), 4. Robbie Maddison (澳洲), 5. Jeremy Stenberg (美國), 6. Mat Rebeaud (瑞士), 7. Eigo Sato (日本), 8. Mike Mason (美國), 9. André Villa (挪威), 10. Thomas Pagés (法國), 11. Adam Jones (美國), 12. Chris Birch (英國)2009年世界巡迴賽總排名: 1. Nate Adams (美國), 2. Robbie Maddison (澳洲), 3. Eigo Sato(日本), 4. Mat Rebeaud (瑞士), 5. Dany Torres (西班牙), 6. Levi Sherwood (紐西蘭), 7. Jeremy Stenberg (美國), 8. Cameron Sinclair (澳洲), 9. Thomas Pagès (法國), 10. André Villa (挪威)
Ⅱ 什麼是自行車MTB賽事
MTB,全稱mountain bike,譯名山地車。起源於美國,是美國青年為了尋求刺激, 在摩托車比賽的越野跡肢場地上駕駛自行車進行花樣比賽而派生發展起來的車型。據悉(mountain bike)的名稱則是一位來自聖•巴巴拉的自行車狂熱份子吉姆•麥克里姆首先使用的,他建議將這類型的改良式自行車命名為山地車。
最早騎山地自行車進行越野的,是一位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生斯科特(James Finley Scott),他是第一位將姿猛世普通自行車改裝成山地車式樣的人。以後越野運動逐漸在歐美流行,並形成賽事。首次山地車賽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的聖弗朗西斯科市(舊金山)舉行的,這項比賽越來越多地受到更多的關注和熱愛。1990年國際自行車聯盟承認這項運動,1991年首次舉行世界盃賽。
1996年,奧運會將山地車越野賽正式列為奧利匹克自行車比賽項目。在山地賽中,選手們必須具備良好的耐久力、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才能在崎嶇不平、前途難以預料的賽程中超越對手。自行車場地賽和公路賽路面平坦,而奧運會的山地車賽(越野賽)卻不同於這兩種比賽,因為奧運會山地車賽採用「扁平」輪胎既大顆粒的齒胎,空氣動力的考慮成分較少,而要求的是輪胎摩擦力和抓地力,並且要適應各種路況的賽道。整個賽程當中,各種沖撞時有發生,因而選手們要有在賽程當中隨時修車的能力,所以作為一名賽手要對山地車的部件、結構及性能必須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保障在比賽中及時有效的應付隨時發生的問題。
山地車是專門為越野(丘陵,小徑,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設計的自行車,甚至包括現在的速降和墜山(紅牛墜山賽是目前全球最頂級的山地賽事)。一九七七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舊金山。當時,一群熱衷於騎沙灘自行車在山坡上玩樂的年輕人,突發奇想:「要是能騎著自行車從山上飛馳而下,一定非常有趣了。」於是便開始越野自行車的設計制,正式命名為山地車則是在兩年後的事。從此,「速降競技」作為體育比賽中的一個新項目嶄露頭腳,運動員騎山地車沿規定的下坡線路高速滑降,速度快者為勝,吸引了眾多的愛好者。現在知亂身邊很多車友也包括本人都在體驗這種「從山上飛馳而下」的激情與刺激。
Ⅲ 捷安特atx810可以速降那種顛簸的土路嗎
1,不能速降。 2,適用的XC路面:顛簸的土路/石子混合路/草地/馬路牙子/台階/沒有大樹根大石頭和溝壑的小樹林之林徑路,比如:
Ⅳ 喜德盛和美利達哪個山地車好點
中高端車型,具有科技和技術含量的,是美利達的強,比如BIG7和BIG9(即騎行運動圈內稱的「歐版大7」和「歐版大9」)兩個系列中售價售價萬元以上的,包括車架是鋁和碳兩個類型,都是目前歐美山地車的技術新主流——BOOST技術(車架、輪組及相應的傳動配件,都是boost規格)+「現代XC幾何」,在越野顛簸騎行中,操控性、穩定性和通過能力都比傳統技術的車架和輪組及普通幾何的,要強不少,尤其是過彎、放坡的表現力,其中BIG9因為是29er(29寸輪組)的BOOST規格,因此比BIG7又強一些。此外,BIG7和BIG9的旗艦型版,也是一些國際上專業級運動員用來打UCI山地車的世界盃和世錦賽賽事的。。。喜德盛目前中高端層面僅實現了傳統規格的高端碳纖維車架+29寸輪組,尚沒有BOOST技術,也沒有車型被UCI認證和去打國際賽事。畢竟美利達屬於國際一線,在研發實力和經驗上要強不少,高端車的研發除了高科技手段,還有UCI大賽的運動員參與。。。不過低端、中端車型,從兩千到八九千的,喜德盛的競爭力較強,配件等級高一些,對於入門、進階和普通玩家,比較實用(比如說」BOOST技術「,在非玩越野的硬核級玩家手上,很難發揮上用場)。。。此外,對於入門者很適用的一點是,不管捷安特、美利達還是喜德盛(捷安特的山地車技術與世界級大賽成績,比美利達又強一塊),附近誰的門店多、服務態度較好,選誰的。售後技術支持和保修,包括車子時常出問題你要快速便利的找人給修好,都很重要(自己有維護和修理經驗及工具的玩家可忽略此點)。
BIG9(歐版大9)。靈活性甚至堪比26寸,通過力 操控和穩定力則強於一般的29寸車,明顯強於一般的27.5寸車,德國大眾車隊用來參加山地車世界盃XC賽事。(注意挑戰者900僅是休閑級的XC硬尾,是美利達針對國內市場做的所謂「醉高規格」,但在美利達的車族裡是中低,資深玩家去打業余級比賽都不會用挑戰者900的)。
Ⅳ 關於摩托車的體育
那個叫極限運動
摩托車運動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起源於1904年,由法國發起組織第一次國際摩托車比賽,並於1912年成立國際摩托車聯合會,我國於1979年加入國際摩托車聯合會。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非常關心和支持摩托車運動。賀龍同志作為國家體委主任,對摩托車運動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1952年5月,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成立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自1952年起,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開始舉辦摩托車活動和賽事;1955年,我國第一支摩托車運動隊建立並涉足國際舞台。
越野賽Motocross,技巧賽Trial,公路賽Road Racing被統稱為「摩托車運動三項」。
越野賽
是在有天然障礙或人工設置的復雜地形且在封閉線路上進行的多圈競賽,賽道由上下陡坡、左右彎道、起伏路、石子路、沙地、土坎、林間路、沼澤路、泥濘路等地形、地貌組成。
起源於1924年3月,在英國南部斯托克波特的摩托車競賽中,首次出現摩托車在天然地帶進行的競技,不久就擴展到歐洲各地,乃至全世界。由於是摩托車越過原野的比賽,所以後來被人們被稱為"摩托車越野賽"。
越野賽是集競技性、 觀賞性、刺激性於一體的比賽,是展示車輛性能和參賽車手高超競技水平,展示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的運動,因其所具有的超越極限、人車結合、積極拼搏的精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世界越野摩托車錦標賽FIM MotoCross Word Championship(簡稱MotoCross)為頂級賽事,又以MX1組別為最高組別,每年16站賽事,跨越十餘個國家和地區。
MX1——使用450CC四沖程賽車(相當於全國賽中的專業250CC組別,全國賽中可使用250CC兩沖程賽車);MX2——使用250CC四沖程賽車(相當於全國賽中的專業125CC組別,全國賽中可使用125CC兩沖程賽車);MX3——其它。
世錦賽現場觀眾最高時近10萬人左右;冠軍車手年收入約為5000萬人民幣左右。
技巧賽
一項由車手的技巧和穩定性決定比賽結果的比賽。是在野外利用自然地形作為障礙或在體育場、體育館內人工設置多元化障礙的情況下進行的競賽,賽道可由越野賽道(狹道,山路和林間道路等)組成。
摩托車技巧賽融技巧性、表演性、觀賞性於一體,起源於歐洲,又稱之為摩托車特技賽,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展正式賽事,目前每年有室內和室外的世界盃系列賽各13站賽事。
整個賽程可分為若干賽段,每一賽段中車手的技巧發揮將被裁判記錄下來,同時對於車手的犯規要進行罰分。另外,比賽中的部分或全部賽段會有時間的限制。
比賽路線應該是朝一個方向進行,如果在特殊的情況下,不得不設置逆向對開的兩條道路時,必須採取專門的安全措施,比如將對開的兩股道路分開或安排比賽官員站兩道中間。為了排列名次,賽車必須依靠自己的動力或依靠車手的技能發揮跑完全部的比賽距離。組織者同意給予的額外幫助或路線的改變除外。
其場地多為室外人工障礙與自然障礙結合的,賽段中有用舊輪船、汽油桶、圓木、水泥板等搭建而成的高台、獨坡等,湍急的溪流和上山石階。車手在充滿冒險、戲劇性的變化中奪冠。展示車手的勇敢、智能與頑強的拼搏精神,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技巧摩托車錦標賽因其驚險、刺激而極具觀賞性,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最受歡迎的賽車項目之一,也是近年來車類國際大賽中最受青睞的賽車運動項目之一。
路賽
是在路面良好的封閉公路上或指定區域內的一段路線上進行的多圈競賽。路線包括各種左右角度不同的彎道、上下坡道和直線路。
公路賽事的賽道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臨時性的。賽道路線長度原則在3.5-10公里之間;根據場地形狀,在規劃上要求時速不能超過200公里;起跑區必須設在長度至少為250米直道上,起跑線與第一個彎道間的距離至少為200米;彎道的轉向角度不少於45度且半徑不小於300米;跑道寬度不得小於10米,最大寬度為15米,起跑處最小寬度為12米,起跑後這一寬度至少要保持250米。
世界公路摩托車錦標賽MotoGP(大獎賽)為頂級賽事,又以MotoGP (即GP1)為最高組別,每年16站賽事,跨越十餘個國家和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盛大的摩托車賽事。
GP1(GP500/MotoGP)——500CC以上,1000CC以下賽車,最高組別;GP2(GP250)——250CC賽車;GP3(GP125)——125CC賽車。
MotoGP現場觀眾最高時數十萬;冠軍車手年收入過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