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縱橫越野
① 經典傳承 盤點歷史上越野經典的G級越野車
44年來,G級越野車不只是經典永續的越野圖騰,更是拓界精神的絕佳詮釋。自1979年第一代G-Wagon面世,「G」就成為了持續打破常規的代名詞。從第一代G級越野車,到第一輛AMG的G級車型;從6×6的強悍升級,到邁巴赫的豪華拓界;從征戰達喀爾一舉奪魁,到陪伴旅行家環游世界,「G」的腳步總在不斷向前。時至今日,仍有超過80%的G級車行駛於道路上,激發更多人對於G級越野車的嚮往。
2024年,量產版的電動G級越野車即將正式亮相,開啟G級車歷史上的嶄新篇章。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潮新汽車網,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② 去西藏自駕游怎麼好走我在徐州
徐州到西藏自駕游川藏線進青藏線出
具體線路:從徐州出發,上連霍高速經商丘走鄭州後309公里轉系西潼高速到西安,再轉京昆高速到成都
在成都可做休整,去去寬窄巷子、錦里、武侯祠,晚上嘗一嘗地道的四川串串。遊玩成都後繼續沿著京昆高速走雅安到石棉下高速,這里以後就沒有高速了,走省道國道。因為二郎山在修路,交通管制,所以從雅安不走318的二郎山到瀘定,要繞道石棉縣再轉瀘定。
補充幾點,選擇川藏進是因為川藏適合第一次去西藏的人,海拔相對於其他幾個線路較低,緩緩上高原,有個適應的過程,高反的幾率也降低;回程走青藏線一是路好,其次已經適應了高原,再走海拔高的青藏線沒有大礙,還可以欣賞到與川藏線不同的風景。
③ 沙漠越野車有哪些
今天,雖然我們沒有越野牛人,但我們對沙漠的渴望一點不少;雖然我們不牛逼,但我們卻圓了一直被沙漠拒絕的那些人的夢!盤點在沙漠中最常見到的多款越野車,哪款是你的最愛?
沙漠越野車推薦:牧馬人
![](http://www.hemeirv.com/images/loading.jpg)
它是最具情懷的廉價越野車,在我國中西北地區,它甚至替代馬匹,成為牧民生活的好幫手。地形復雜,沙山落差最大的巴丹吉林沙漠,無疑是越野難度最高的沙漠,但這里任何一個駕駛北汽戰旗的牧民,都有帶你到沙漠珠峰一日游的能力。穿越沙漠,對於它們來說,如同開車回家一樣簡單。
④ 定向越野發生在淮海戰役哪個階段
1、戰役的詳細進程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中央軍委關於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指示在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台,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淮海戰役,參戰兵力達到60萬人。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作戰無能,故在戰斗前,國軍布陣極為不利,與解放軍作戰處於被動及被分割攻擊。國軍尚未按「徐蚌會戰計劃」南移,1948年11月5日,劉峙見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現解放軍主力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介石之意,將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命令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退回徐州東郊,經蒙城向蚌埠調動的孫元良第16兵團經宿縣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團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1948年11月6日,國軍調動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的12兵團進至太和、阜陽地區東援,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70萬人。
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1948年11月6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黃百韜第7兵團因奉令等海州第9綏靖區的第44軍西撤,推遲至7日西開。華東野戰軍借這此延誤,追上正在渡大運河的第7兵團,負責殿後之第7兵團第63軍、第100軍83師被迅速殲滅。黃百韜見勢不妙,希望李彌第13兵團協助撤退。李彌拿出劉峙命令,執意按計劃回撤,拒絕援助。1948年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之第3綏靖區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舉行賈汪起義。之後,解放軍迅速通過第三綏靖區防區。10日,解放軍先頭部隊、山東兵團主力,殲滅第7兵團西撤之先頭師,切斷第7兵團退路。第7兵團渡過大運河後,走到碾庄時,第64軍軍長劉鎮湘建議,依靠第13兵團在碾庄留下的軍事工事,與解放軍大戰一場。同時,國防部發來電,稱可交戰,如能擊退敵人再走亦可,這樣第7兵團就在碾庄猶豫了一天,最後決定迎戰解放軍。結果解放軍行軍速度超出預料,在一日之內,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就攻佔碾庄與徐州之間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11日,華東野戰軍將第7兵團合圍於碾庄地區。
此時徐州南方戰況,由於宿縣之孫元良第16兵團北撤徐州,而協防宿縣之劉汝明第4綏靖區也向南撤。由於劉峙指揮慌亂,蔣介石決1948年定11月10日把杜聿明調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具體負責指揮作戰;同時命令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由徐州向東攻擊,為黃百韜第7兵團解圍。在蚌埠,以第9綏靖區改組建第6兵團,以第4綏靖區改組建第8兵團,兩兵團將協同沿津浦鐵路兩側向宿縣推進。至此,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80萬人。
11月15日中原野戰軍攻佔空虛的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之退路。鑒於淮海戰役規模越打越大,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統籌華東、中原區事宜。蔣介石下令黃維第12兵團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向北推進,重占宿縣。
自11月13日起,徐州國軍以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協同攻擊全力解第7兵團之圍。開始粟裕令華東野戰軍第7、第10、第11縱隊組成阻援兵團,由10縱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統一指揮,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阻擊徐州國軍東援;以蘇北兵團各縱隊從徐州東南側擊第2、第13兵團增援,在潘塘附近發生激戰。在22日第2兵團被華東野戰軍阻於離碾庄12公里處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19日,華東野戰軍全力加快對第7兵團的圍殲作戰,至1948年11月22日,華東野戰軍將第7兵團10萬人全部殲滅,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陣亡。
第二階段
國軍第7兵團被殲滅後,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擔心被解放軍攻擊而拖延北進,造成從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增援向宿縣進軍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軍的阻擊下,這3個兵團無法靠攏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間聯系,戰場形勢對國軍極其不利。第12兵團由蒙城出發渡過渦河,1948年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團到達南坪集並渡過澮河,發現解放軍有合圍之勢,於23日夜轉向東南方向的固鎮轉移,企圖向李延年第6兵團靠攏。中原野戰軍集中兵力合圍黃維第12兵團,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將國軍第12兵團包圍在於宿縣西南之雙堆集。11月27日,黃維指揮第12兵團乘合圍尚不嚴密以4個師兵力為先頭向東南方向全力突圍,其中第85軍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陣前倒戈,使黃維突圍計劃失敗,軍心動搖,士氣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此時,國軍已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由於第7兵團被消滅,徐州東線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縣被中原野戰軍佔領而切斷。而黃維第12兵團也被解放軍合圍,有被全殲之危險。
1948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不得不下令徐州駐軍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總司令官劉峙離開徐州調到蚌埠指揮第6兵團、第8兵團再次北援,由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30萬徐州守軍,於1948年11月30日放棄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華東野戰軍發現國軍撤走即以7個縱隊30萬人發起追擊、攔截。同時,由於南線李延年兵團縮回蚌埠,華東野戰軍又從南線另抽調3個縱隊加入北線對杜聿明集團的圍攻。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蔣介石命令向東南出擊,解救黃維第12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不得不轉攻東南,最終12月4日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2月6日,第16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被殲滅。中原野戰軍對黃維第12兵團採取大量土工作業的近迫攻堅戰法,對第12兵團合圍圈不斷縮小防區縮小,至12月初,第12兵團糧彈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運補給。此外,華東野戰軍又抽調5個縱隊加特種兵縱隊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指揮,加入對第12兵團的圍攻。第12兵團副司令胡璉因回家奔喪最初沒有隨軍,第12兵團被圍後乘飛機進入雙堆集包圍圈。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對第12兵團全線發起攻擊,1948年12月12日發起總攻,至15日第12兵團殘部各自突圍被殲滅,消滅了國軍12萬人,俘虜第12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胡璉搭乘戰一團戰二營代營長甘義三之座車,單獨突圍逃出(這部戰車為戰車二營突圍指揮車,僅此車有突圍路線地圖及資料),但坦克被解放軍擊中亦受重傷,嗣即在上海接受手術。
第三階段
由於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為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進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最後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准備,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1948年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
平津戰役解放軍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與包圍之後,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向青龍集、陳官莊地區被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9日消滅第13兵團大部,殘部撤往第2兵團防區。1月10日戰斗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逃脫。李延年第6、劉汝明第8兵團隨後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佔領了長江以北大片土地。
2、戰役簡介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