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智能越野車搭建時間
❶ 小米商城眾籌新玩具:智能積木越野四驅車
6月5日消息,小米眾籌上線了一款全新的產品——智能積木越野四驅車,這也是小米眾籌平台第一次上線玩具品類的產品。 今天下午2點半在小米商城正式開啟眾籌,零售價699元,眾籌特惠價599元。
距離,這款智能積木越野四驅車是一款智能遙控類積木玩具,通過千餘塊積木相互駁接,再以大扭矩電機作為驅動,配合手機或平板電腦即可進行操控,樂趣十足。
智能積木 越野四驅車還提供了四輪獨立懸掛避震裝置 ,這個裝置是放在車身與輪胎之間的一個緩沖裝置,主要是為了吸收車輛在碾壓坑窪路面時產生的震動,支撐車體的作用,而且在懸掛避震裝置的協同下,還使操控更加穩定。
另外,智能積木越野四驅車為了能夠在全地形上行駛, 還配備了大尺寸高彈橡膠輪胎。每個輪子的尺寸都達到了105mm 。在輪胎的制式方面也考量了真實的AT輪胎,在不影響越野性能的基礎上,為整個輪胎增加了排水溝壑,這樣不管是在沙漠中,還是在泥地中都能夠運動自如。
智能積木越野四驅車搭載了兩個更為小巧的大扭矩電機, 最大扭矩達到了430mN.m,這讓整車的動力輸出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悍,爬坡角度達到了30°。
為了避免車輛在復雜地形上出現輪胎空轉,工程師設計了前後雙差速器的結構設計,也讓電機能夠把動力傳導至其他輪子上,通過機械結構的方式選擇動力輸出輪,只要有兩個及以上的輪胎抓地,就可以讓整車脫離險地。
其還配備高精度轉向裝置——數字舵機,使得控制角度接近1°。在旋轉角度上,智能積木 越野四驅車的高精度數字舵機實現了±160°的范圍旋轉 ,而且具備了200mN.m的扭矩,不管在溝壑中行駛,還是蛇形上坡,都不會讓你失望。
智能積木越野四驅車的操控集成到了積木機器人APP中, 只需要藍牙連接,就可以實現移動端操控。在APP中內置了圖形化編程 ,只需用手指拖動模塊,並且加以組合,就可以控制智能積木 越野四驅車,即使沒有編程基礎的人,也能夠輕松使用。
在智能方面,越野四驅車的主控可以調用移動設備中的感測器,如TIME、GPS、陀螺儀以及MIC等,這樣就讓它的玩法更加多樣了,根據所需感測器的能力,可以實現定時啟動、語音操控、陀螺儀行駛等。
與此同時,這次對主控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對四個Type-C介面全面開放,並且內置了650mAh的鋰電池,這樣在玩法上更加多樣,如果多套越野四驅車聯動起來,可以製作出更加傳奇的造型。
❷ 小米造車會議紀要曝光:3年推出首款車型,具備L3級能力
小米造車官宣前,內部人士對其矢口否認。隨著3月30日小米發布會上造車消息正式官宣後,關於小米造車的各種細節開始不斷浮出水面。近日,一品 汽車 得到一份小米造車的「會議紀要」,相關人士稱,這是小米團隊在與投資機構就 汽車 行業調研時的問答內容。
通過這份「會議紀要」,我們可以看到小米對 汽車 更多的思考,同時也感受到小米造車的很多規劃也僅僅停留在「PPT」階段。
在3月30日的發布會上,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說了很多進軍 汽車 圈的理由,其中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的是米粉。甚至他還講述了一個細節,即有粉絲希望能開上小米的 汽車 環游世界。為此,雷軍的團隊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改裝」了一輛智能出行空間。
但是我們在這份「會議紀要」中看到了更多理性的思考:
為什麼造車?
1)市場的機會,是手機市場的十倍(十萬億)
2)滲透率和市場集中度低,增長的潛力很大
3)智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全景智能生活
(註:本文藍色字體為「會議紀要」原文)
但作為小米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米粉」的規模和力量顯然不容忽視。所以,在小米 汽車 業務中,造車也是為了滿足「米粉」全景智能生活的一種場景。
當小米宣布造車的時候,很多人猜測將來的「小米 汽車 」會是更加偏向於經濟型的智能電動車,但是具體產品定位、生產布局、品牌名稱等都還是未知數。在回答相關問題時,小米團隊並未給出明確規劃,甚至一個框架性規劃都沒有。
汽車 的定位和時間點上的規劃?
1)今年1月15號開始認真研究可行性,充分的論證,但還需要很多的時間來進一步完善計劃和產品規劃,以及產品的布局。
2)我們可能比純電車的對手晚了一些,但是我們會盡力趕上,哪一類的產品現在還沒有定論,哪種方法去做還是要等更成熟的時候去分享。
3)我們認為電動 汽車 是未來最大的移動互聯網終端,這和智能手機 AIOT的戰略是非常吻合的,我們會從這方面去思考產品定義。當然這也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產品來滿足下一代人對智能 汽車 的需求,還是需要長時間的打磨,肯定不是一款ODM的產品,我們需要重新去定義未來消費者需要的一些內容。
生產方面是自己造還是代工?
1)未來我們會做更多的調研,還沒法匯報給大家。產品的規劃是特別復雜的事情,我們需要全力研究才能決定。
2)現在是不是有了一些雛形的東西跟大家分享?
我們訪問和考察了整個電動車行業裡面的優秀企業,我們正在找出一個最合適模式的路途之中,真的沒有到我們能夠跟大家報告我們能怎麼做的階段。
在發布後,雷軍接受了央視的采訪,其中提到將來「小米 汽車 」的品牌名稱時表示,「還有足夠時間來決定」。但是不經意間透露了首款產品的「上市時間」,因為其提到「做一輛車的周期比較長,電動車可能快一點也需要三年時間」。
其實,按照行業規律,目前研發一輛 汽車 大約都在24個月左右。考慮到小米目前還沒有完整的研發團隊,用時應該會更長,如果能用3年時間推出首輛車型,已經算很高效了。以頭部幾家造車新勢力為例,蔚來 汽車 成立於2014年11月,2017年12月首款車ES8S上市,期間用了3年時間;小鵬 汽車 成立於2014年中,首款車型大規模交付車型上市在2018年12月,期間用時4年多;理想 汽車 成立於2015年7月,首款車型理想ONE在2019年4月,期間用時近4年。
在評估中,哪些是潛在的最大風險?
1)所有的風險都是比較實在的,我也沒仔細想過哪個更大,在綜合評估之下,也是跟手機有一些不一樣,復雜程度很大。
2)什麼是最大的挑戰,第一最重要的事情,組建最優秀的團隊,我們能否迅速地吸引和集合一批電動車領域的人才,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風險;第二,做智能手機,即使100萬台的庫存可能幾個倉庫就搞定了,但是有車了之後,僅20萬輛車就是很大挑戰, 汽車 和手機在庫存和供應鏈方面都不一樣。
雖然目前尚未給出產品定位,但是作為一輛智能 汽車 很多人都關系其自動駕駛級別。根據此次「會議紀要」內容:
我們的車是做車還是智能駕駛呢?
1)我們想了很久,最後定了這個版本(公告)是智能電動車。我們的第一輛車可能沒有達到全智能駕駛的階段,那麼未來是不是所有的車都是智能駕駛,路還是很漫長。
2)達到L3的水平或者真正的全智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不會等到那一天才推出產品,我們會跟著智能 汽車 的發展歷程來逐步推出產品。
從上述對話不難看出,在自動駕駛方面小米不會採取激進的策略,具備L3級自動駕駛能力的車型將會是切入點,甚至主打車型很可能會是L2+級水平。
眾所周知,雷軍和他的順為資本此前已經投資了蔚來 汽車 、小鵬 汽車 以及相關智能 汽車 產業鏈環節。在雷軍宣布造車後,小鵬 汽車 董事長何小鵬也發朋友圈進行了祝福:我們要為勇敢者鼓掌,無論結果如何,當越來越多人這樣之時,世界才會更燦爛!
其實,在小米團隊和雷軍看來,這些都將是小米造車的「盟友」,小米加入造車隊伍更多是與大家一起「把餅做大,而不是去搶生意」。
總投了小鵬和蔚來,會不會相互競爭呢?他的時間怎麼分配?
1)我們問雷總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會說這幾個人都是他的好朋友。現在的電車滲透率還只是10%,大家現在要把餅做大,而不是去搶生意,他們也都很支持雷總做車。
而且在小米團隊看來,小米進入這個賽道比其它造車新勢力更有優勢:
1)很明顯的就是人才的積累和優勢,我們有近三萬名員工,基本都是軟體工程師,除了電池、底盤、電機以外,(智能 汽車 )很大部分的工作量集中在軟體,這就體現出來我們的優勢。我們有很多的軟體和AI領域的工程師,現有條件下再去吸引 汽車 領域的人才,來補充團隊,這是我們的優勢。
2)我們積累的東西很多,實際上我們做雲服務、互聯網服務,很多軟體的架構和技術上的東西是相通的,技術上是可以復用的。
3)我們的規模也是優勢,我們對產品的理解,十年來打造出來的能力,作為一個新的造車企業來講,是一個從頭搭建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有一個比較好的能力和基礎。
寫在最後:
很多人將 汽車 比作「馬拉松」。在這場長跑中,剛剛跨過「知天命」之年的雷軍進入到 汽車 行業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期限——10年。根據《新能源 汽車 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 汽車 新車銷售量達到 汽車 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約600萬輛規模)。有人預計到2035年,節能與新能源 汽車 佔比將達到50%規模(按年銷量3000萬輛計,即1500萬輛規模)。而去年,我國新能源 汽車 產銷只有130萬輛規模。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10年時間,將是中國新能源 汽車 發展最熱的10年。雷軍帶領小米可謂殺入了一條廣闊賽道,但能否跑贏,未知數太多。如果說小米手機通過10年努力,成就了銷量前三算是一種成功,顯然 汽車 需要更多的10年。